“还有10分钟天窗就开始了,大家看看携带的机具,做最后一遍检查。”合肥工务段防护员朱文强叮嘱大家。“收到,命令号76844,时间8点35分到10点35分,合肥探伤工区开始上道作业,随时保持联系。”8月4日8点25分,合肥工务段探伤工赵然和同事们一起,头戴遮阳帽、肩挎工具包、拿着装满凉白开的大水壶,开始了一天的“切脉问诊”。
合肥工务段工作人员为钢轨探伤。
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我们的使命就是将埋藏在钢轨‘身体’里的伤损缺陷全部探测出来,确保钢轨状态良好,保障行车安全。”合肥工务段作业负责人梁磊告诉记者。
连日的高温使得钢轨温度直接升到了55℃左右。明晃晃的太阳把钢轨晒得发烫,连同地上的碎石也变成了一块块热气袭人的“火山石”,梁磊还没开始作业衣服就已经湿透。
探伤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无论是母材探伤还是焊缝探伤,都需要通过高频超声波精准地对钢轨内部缺陷进行检测、定位、评估和诊断。且受季节变化和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钢轨易产生疲劳裂纹、轨面剥离掉块等损伤,如果出现缺陷,将直接威胁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钢轨探伤偏偏就不是个急活儿,作业时,为避免出现漏检,探伤仪在钢轨上的行走速度不能过快,同时,探伤工的精神也需要高度集中,双眼紧盯仪器显示屏的波纹状况,认真做好记录。
为保证钢轨各个部位都能被不同角度的超声波覆盖,探伤仪搭载了9个通道的超声波探头,探伤工们在推行时,需要同步观察仪器9个通道的回波显示信号,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细节。
藿香正气水是必备“饮料”
“桥头集站探伤作业组请注意,将有列车从邻线通过,注意安全,禁止侵限。”驻站联络员蒋锦通过对讲机向现场实时汇报列车运行情况,面前的列车呼啸而过,裹挟的热浪直“涌”过来,仿佛要把人给整个吞噬一般。
“前面是上跨桥,也是我们作业区间唯一有阴凉的地方,大家休息一会,喝点水。”说话的间隙,梁磊喝了几口藿香正气水,这是他们必备的“饮料”,“为了抬运仪器而保存体力,我们只能带几升水。而且水不能喝太快,要小口喝,不然到后面就喝光了。”
钢轨在烈日的暴晒下腾起热气,可赵然却丝毫不受影响,一推一拉,反复循环,他紧盯着仪器上的屏幕,从遮阳帽里流出的大滴汗珠,汇聚到下巴尖儿,背部也早已湿透,原本浅黄色的工作服早已变成肉色,紧贴于身。
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钢轨
在恶劣的天气中,能用智能机器人代替监测吗?“有很多的探伤盲区是现有科技监测不到的,需要用小圆镜、检查锤进行人工检查。”探伤工刘洋一次次蹲起,上身前倾下趴,用目光打量着道岔结构的检测盲区。
滴滴滴……“这里发现疑似伤损,快过来看一下。”正在检查的赵然突然听到仪器发出异常报警声,他赶紧报告梁磊过来检查,他边探伤边观察仪表数据,“有些回波是假波,不一定真的有问题,要反复校对,并根据仪器显示的参数,拿尺子找损伤具体位置,进行再次检验。”
每一处异常部位,探伤工们都会慢检细查,反复观察轨头、轨腰、轨底等各部位的情况,结合仪器数据分析判定出波具体位置,并严格执行“看、照、敲、拆”的手工检查作业法,保证仪器检测盲区的伤损检出率。
这些检测的过程和数据都会记录到专用台账中,轻伤监控有理,重伤判废有据,“钢轨医生”们实现了专业精细化检修和成本精细化控制。
三小时,四公里,黄色工作服上已结满盐霜,“钢轨医生”一次次弯腰跪地、一次次轻摸复核,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钢轨,在55℃的轨温下接受钢铁动脉的“烤”验。
合肥通客户端- 合报全媒体记者 余佼佼 通讯员 李治 林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