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正值第九届中国航天日,在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上,无锡企业东方空间亮相航天产业成就展区,东方空间引力二号总设计师黄帅于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作主题报告,正式发布“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
早在1月11日,由东方空间研制生产的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完成首次飞行,创造了包括全球最大运载火箭在内的多项纪录。从企业的成长之路中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产业在锡城的澎湃动力。自去年8月企业落地梁溪区,东方空间开展自研“原力-85”百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工作后,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原力-85”半系统热试车,为实现支持年产300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能力、“引力二号”运载火箭2025年首飞和后续量产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技术产品保障。今年2月1日,“原力-85”首台整机下线,能够将火箭运载能力提升至15—20吨,助力我国太空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
在企业创下世界纪录的同时,东方空间的高管团队也映入眼帘:平均年龄30岁出头,来自清华、北航、北理工、哈工大,全部具有科技创业以及航天院所实战经验。负责无锡公司的彭昊旻,一个斯斯文文的90后女孩,已经是空天领域的“老兵”,挑起了无锡公司的发展重担。“在发动机的设计过程中,第一个挑战来自推力室和燃气发生器喷注燃烧,不同于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汽—液喷注燃烧,液—液燃烧容易出现大振动。”彭昊旻说,对于超过50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在研制时,推力室很容易会出现燃烧不稳定的现象,如著名的登月发动机F-1就花了近5年的时间解决推力室燃烧不稳定的问题。为此,他们没有采用国内普遍的保守方法,而是勇于挑战国际先进路线,采用类似spaceX“梅林”发动机的针栓式喷注器,解决了燃烧过程中容易出现大振动的难题,该燃气发生器在试车中一次成功,属于国内商业航天首例应用。
彭昊旻告诉记者,依托于我市工业产业基础,企业已经在着力开发本土供应商,建设低成本、规模化、便捷化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供应链。“预计‘原力-85’发动机的配件八成实现本地采购,单台发动机成本下降了40%。”彭昊旻说,未来,东方空间将继续发挥链主作用,助力上下游企业集聚梁溪区,并进一步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发挥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培育具有量产能力的本土供应商、培育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