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安农大减重宝藏课程掀起校园健康生活热

在校园课堂里也能解锁科学减重秘籍?安徽农业大学就“藏”有这样一门课程,让莘莘学子们在常规学习之余,轻松get保持健康体态的科学之道。近日,随着减重瘦身、体重管理、健康饮食与营养均衡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焦点,这门课程再次在校园内掀起热潮。

健康食物不等于健康饮食

谈到科学营养搭配,安徽农业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的程绍妍可是颇有发言权。学业压力一大,饮食作息全乱套,疲劳、体力不支等亚健康状态纷纷找上门,于是她决心通过科学营养搭配来给身体“充电”。

没上这门“翻红”课程《营养配餐与设计》前,她对营养的认知那叫一个“杂乱无章”:长辈们的饮食传统、网络上的碎片信息。比如长辈们常提的“多吃鱼聪明”“粗粮精米搭配”等,说不准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这门课帮她搭建起了科学的营养框架。这一学她才明白,原来长辈说的晒太阳长个,背后是营养素协同在起作用;减脂不能乱减碳水等。

要说印象最深的知识点,那肯定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程绍妍发现:“我平时吃的食物看着健康,实则不然。”比如盐,膳食宝塔推荐每天5g,可她常吃的麻辣烫,汤底钠含量早就超标了。还有减脂常吃的蔬菜沙拉,碳水和蛋白质占比都不够,这才让她懂得“健康食物可不等于健康饮食”。

实用的知识也不少,上课后,她去超市买东西不再只看品牌和生产日期,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成了重点关注对象;连在食堂吃饭也专门挑营养均衡的菜品。放假回家,她还劝长辈少吃腌制食品,用杂粮饭代替白米饭。

同专业学生许丹宁也是深有同感。在这门课上,她学会了如何根据年龄、体重、活动量科学精准计算每日所需能量。以前减肥靠节食,结果平台期一来就没辙了;营养搭配学完才明白,健康减重得靠科学,盲目节食不光没效果还伤身体。现在她学会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规划饮食,既保证营养均衡,又实现了理想体重管理,真切体会到营养学的专业价值。

而且,她还把所学用到了家人身上。用“食物交换份法”科学搭配三餐,为患糖尿病的家人设计饮食方案,调整饮食结构后,家人的血糖控制明显改善,这也让她下定决心继续深入学习营养学。

同时,她们俩还提议,课程上可以多模拟现实生活场景,更接地气。比如设计养老院老人的营养干预方案、模拟超市购物搭配健康餐等。

课程设计紧跟“网红话题”

这门《营养配餐与设计》课程,是由该校食品与营养学院老师许娜主讲。她向记者介绍,这门课是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自2016年开设,今年刚好是开设的第十年。

授课多年,许娜见证了学生的变化。“课程刚开时,学生们对营养学了解不多,所以课程内容更注重基础理论。但随着时代发展,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甚至参与社会实践。”她分享,因此她在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应用的比重,让学生们动手动脑,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的同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

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下,学生们有更多实践机会。他们可以在茶树种质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健康研究院等重点实验室里,碰撞出科学的火花,研发新型营养健康产品。

虽然课程内容轻松有趣,但对学生也有不小的考核要求。结束课程时,学生应掌握扎实的营养学基础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学生们要深入了解200余种食材的营养特性,就像熟悉自己的好朋友一样。而且,他们还得熟练运用DRis(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GI(血糖生成指数)这些专业的评价工具,抽丝剥茧找到每种食材背后隐藏的营养密码。同时,还要独立完成个体和群体的营养状况评估,能够设计出符合《餐饮业营养配餐技术要求》(SB/T10474-2008)的标准化套餐。

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许娜发现学生对“减脂”“抗糖”等热门概念特别感兴趣。于是,她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从“网红话题”切入,重塑知识框架,新增《隐形盐计算》《油醋汁沙拉误区》等专题。

不仅如此,她用“职业场景”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方向,如母婴营养师、食品研发员、社区健康管家等,甚至是新兴领域的健身营养师、食品研发人员、健康博主。此外,还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解决一个家庭饮食问题。

作为深耕营养教育一线的高校教师,她感叹,营养教育不是培养“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改变的火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能让家人受益,如让爸爸少喝酒、爷爷奶奶少吃剩菜、弟弟妹妹午饭多一份绿叶菜,理论知识就真正活了起来。

接下来,该课程将新增政策响应模块,开设“慢性病膳食干预”新专题和“体重管理及干预”新模块,涵盖肥胖、糖尿病等病例的食谱设计,对接国家“体重管理年”政策需求。培养学生成为“膳食健康守门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5年达30%”的目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庄文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