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让非遗浪花奔涌向前

  3月1日晚,2025“江淮之春”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在合肥大剧院精彩上演。舞台上,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大放异彩;舞台外,热热闹闹、无奇不有的非遗集市引人入胜。一时间,场内场外,线上线下,文化芬芳。这场散发独特文化魅力的非遗盛会如繁星,点亮城市夜空;如涓流,流入人们心田;如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之所以热爱非遗,是因为它不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活化石”,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凝结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非遗荟萃的“江淮之春”,打开了人们共同的回忆:一曲悠扬舒缓的巢湖民歌,让人们放慢脚步,回望深情的土地;一出临泉杂技,让人领略到“新、奇、巧、险”的艺术魅力;一场花鼓灯,让人惊叹于乡土版“东方芭蕾”的出尘与绝艳……江淮大地,文脉悠长,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融入生活,是非遗的生命之源。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嵌入生活、扎根民间的文化实践,只有融入群众生活,常演常新,方能生生不息,抽出新芽。“江淮之春”精彩纷呈,处处都演绎着非遗接地气的“打开方式”。非遗项目《哪吒闹海传说》,以街舞少年们化身小哪吒,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融合;《遗风织彩》将舞狮、鱼灯等元素镶于旗袍,穿在身上,徽风皖韵,精妙绝伦,收获了不少年轻人和外籍友人的青睐。不仅如此,晚会之外,一场体验感丰富的“非遗大集”更是拉近了非遗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人们听曲品茗、剪纸雕刻,真正让非遗可见、可亲、可参与,见人、见物、见生活。

  创新,让非遗流传千年、历久弥新。作为科创名城的合肥,用科技为非遗创新赋能。节目《戏曲奇妙夜》,利用投影和大屏的视觉技术,通过AI复原严凤英、丁玉兰、李宝琴等戏曲名家演出片段,引发观众惊叹;在非遗科技融合秀《光影悟空》中,传统马派皮影戏与现代激光雕刻视频技术精彩邂逅,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

  其实,跳出这场晚会来看,合肥近年来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步伐一直未停歇。一边在宣传普及推广非遗深厚文化底蕴中守住历史的根脉,一边在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剧院里,青春版非遗庐剧《秦雪梅》让人耳目一新;在科技馆内,“AR看非遗”令孩子们大开眼界;非遗园内精彩不断,中小学校园里戏曲流芳……这些活动的落地落实,让非遗有了创新表达,融入了现代,走进了生活。

  非遗,历经千百年传承,如一条澎湃的河流,其博大、源远的文化内涵,静水流深,流进中国人的血脉。愿新的一年,更多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本,走进百姓生活、走进时代大潮,浪花翻腾,奔涌向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