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1.4万亿斤粮食产量新目标,彰显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关乎“粮袋子”的充盈度,更牵系着民生福祉的温度感,既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源”。
纵观文明演进,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永恒命题。从上古的刀耕火种到商周的井田制度,从秦汉的屯田垦殖到唐宋的农技革新,从明清的物种引进到当代的科技兴农,华夏农耕文明史印证一个真理:粮食安全既是生存命题,更是发展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下发展形势,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重强调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需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践,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将传统农业导入现代化发展轨道,实现从“保产量”向“提质量”的跨越式转变,让“中国饭碗”盛满科技含量与生态价值。
仓廪实而民心安。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国运民生,一头系着百姓福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粮食安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门槛,但供需紧平衡态势仍未根本改变。新形势下,稳面积、提单产成为破题关键。一方面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田”变身“智慧田”。另一方面需加快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前沿技术应用,构建“良种+良法+良机”协同体系。只有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深度融合,方能筑牢粮食安全的“双保险”,让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早日全面实现。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现代农业图景。当北斗导航的农机驰骋在数字农田,当分子育种的新种破土于试验基地,当区块链技术溯源粮食产销全链,一幅“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数据管”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徐徐展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与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形成政策共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打好种业攻关、数字农业、三产融合的“组合拳”:在生物育种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智慧农业场景深化物联网应用,在产业链延伸中培育新业态。通过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的协同创新机制,让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智能灌溉等现代要素深度渗透农业生产全流程,真正实现“科技沉下去、产量提上来”。
供稿:岔河镇(朱子怡)
原标题:《洪声E评 | 以科技兴农谱写粮食安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