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核心动力。句容市茅山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科技的力量深深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农业正经历着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的转变。
定制化养护让蝴蝶兰“精准开花”
近日,在茅山镇的蝴蝶兰种植基地,工人正将5万株中苗打包装箱,准备通过跨省专车发往广东。这是基地新增的2.5寸中苗春季销售业务。客户可通过这种定制化养护实现“精准开花”,此时的“半成品”将在客户家中绽放。
蝴蝶兰是热带植物,对温度要求较为严苛,且从幼苗到长成用时需要近两年半。为实现四季有花,该基地通过现代化智能温室有效解决养护难题、降低成本。负责人张鸣峰介绍,基地创新推出“分段式培育”模式来缩短生长周期,通过“四季产销”模式覆盖全年节日需求。该基地今年引进了30个市场热度高的新品种小苗,满足更多花卉爱好者的需求。通过品种升级、地源热泵技术等,基地正式拉开“四季花市”产业升级序幕,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用好生态资源种出更好玉米
在茅山镇蔡门村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成群的鸟儿在田里觅食;不远处,工人们挑着有机肥撒向田间;随着机器轰鸣,旋耕机把土地翻耕得松软,也将黑灰色的有机肥翻耕进土中。这是在给农田“加餐”,保障粮食丰收。
田边,蔡门村党总支书记袁佳蹲下抓了把泥土告诉记者,这是经过改良的土壤,含有40%动物肥和60%的各类有机质,能提高玉米的口感。每亩田撒肥3至4吨,养好土地保证一年两茬玉米所需养分。
蔡门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团队的全程技术指导下,该村在2022年首次试种11亩鲜食玉米喜获丰收。随后,蔡门村建成了鲜食玉米基地,所栽种的“牛奶玉米”等玉米由于品质佳、口感好而热销。今年,蔡门村又盘活30亩闲置土地,将种植规模从去年的80亩扩大至110亩。去年11月,蔡门村启动鲜食玉米深加工项目,引进27台玉米深加工设备,促进鲜食玉米由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加工基地已经投入使用,第一天就接到了1600份订单。
轻点手机轻松管理葡萄大棚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葡萄产业正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华丽转身。日前,茅山镇的葡萄种植户将沿用多年的手拉式大棚卷膜器全面升级为太阳能自动卷膜系统,实现了“机器换人”的生产力解放。
在茅山镇介文葡萄园,记者见到工人们正在为第一批试点大棚安装太阳能自动卷膜系统。随着调试完成,葡萄种植户刘波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大棚薄膜在电机驱动下平稳展开。刘波告诉记者,以前一大早就得起来拉膜,现在躺在床上用手机就能搞定,遇到极端天气还能远程紧急操作。“葡萄本身就怕雨水,如果下一场雨,来不及关闭,会产生病虫害,如果人在外面,我可以一键操控把它关闭起来,大大降低葡萄病虫害。”
记者了解到,这种太阳能自动卷膜系统省时省力。刘波介绍:“传统的手拉式卷膜器,左右开一下子,一个棚要2分钟,我总共21个棚,需要42分钟;而电动卷膜器只需要3至5分钟就可以,一键开一键关,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记者了解到,目前茅山镇正积极向葡萄等种植户推广一系列新型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加速推进设施农业生产向“省力化”方向迈进。(记者 滕庆海 通讯员 刘洋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