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岁月沧桑,75年壮丽辉煌。
历经75载风雨,放眼亳州大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城市品质也在持续提档升级。如今,这座千年古城,城市已经踏上“时代快车”,农村也已悄然“蜕变成蝶”,现代城乡风采尽展无遗。
城市更新 市民感受“新姿”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自气质。
“现在住的新小区,楼房是新的,环境也好,生活质量大大提升了。”日前,在市区亳芍佳苑小区,小区居民沈永祥指着小区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对城市的变化连声称赞。
沈永祥居住的亳芍佳苑小区是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之一。棚改前,隶属于谯城区十八里镇李门楼村,距离城区较近。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棚户区:路面不平、房屋破旧、配套设施不完善。2019年,这里被纳入棚改项目库进行改造。
改造后,该小区包含8栋住宅楼,幼儿园一所、公厕、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可容纳1534户。小区建筑密度19.45%,绿地率36.12%,机动车位共1975个,非机动车位1420个。2022年8月竣工交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监管科负责人李翠飞介绍,棚户区改造是惠及民生的工程项目,也给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多年来,我市已建成棚改房22.7万套,让60多万居民实现了“出棚入楼”的安居梦。
从空中俯瞰城区,一个个崭新的小区高楼林立,一条条马路宽敞洁净,其中除了棚改、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更新给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带来的提升。
自2021年以来,亳州市已连续三年获评城市体检全国样本城市。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这是我市多年来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成果。
为了查找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我市精心组织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制订了《亳州市城市体检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城市体检全国样本城市试点工作,协调推进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有效解决。同时印发《亳州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加快补齐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短板弱项,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以城市体检引领城市更新,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
据了解,近年来,围绕城市更新,我市精心搭建“1+N+X”共71项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以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等十五大城市更新工程,完成投资46.53亿元。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187个,配建充电桩7423个,新建口袋公园11个,更新改造城市管网34.72公里。实施城市主次道路、桥梁、下穿铁路等市政道桥项目189个,建成道东片区路网790公里,城市道路网密度增至6.7公里/平方公里,城区环城道路基本闭合,城市主次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乡村蝶变 村民幸福“加码”
在农村,群众紧跟时代步伐,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你看我们农村现在住的也是楼房,村里出来进去的路也都很好。靠着大企业的带动,村里发展好,自家再搞点种植产业,日子越过越舒坦。”日前,蒙城县板桥集镇村民赵士礼一边打理自家的葡萄园,一边高兴地说,村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源于“万企兴万村”的力量。
赵士礼种植的葡萄是由“万企兴万村”参与企业——亿兆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的。
蒙城县亿兆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5月,由外出返乡创业人士任艳杰发起成立。通过近几年合作社带动示范引领,该社现有社员120人,其中党员7名、脱贫户8户。同时带动5个家庭农场、2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和一部分农户参与葡萄种植,主要种植有巨峰、夏黑、巨玫瑰、阳光玫瑰、玫瑰香等品种,现在流转面积已达2000亩,覆盖附近5个村庄。
目前,全市3228家民营企业开展“兴村”项目3610个,“兴村”总数为1005个,共投入资金59.33亿元。
为了让城市与乡村并肩前行,我市坚持建管并重提品质,城乡发展协调并进。先后编制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896个村庄规划。谋划布局城东新区、城西康养片区、北部新城、涡河生态廊道、古井华夏酒城、跨境电商产业园、空港产业园区等功能片区,城市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去年,全市实施交通道路、市政道路、城市管网、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4个“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重点项目54个、完成投资76亿元,新建改造雨水、污水、供水和燃气管网231公里,改造城市道路30公里,百里外环线全面贯通。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新建体育公园和口袋公园13个,新增健身步道55公里、停车泊位3万个、城市绿地210万平方米,建成5G基站7536个。“皖美红色物业”实现全覆盖。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工程建设,数字城管模式获住建部推广。和美乡村加快建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居全省第1名。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选省级精品示范村9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占比36%。
城乡融合 缔造幸福之城
精雕细琢一座城,破茧成蝶展新颜。
触摸城市发展建设的脉搏,如今的亳州城区,一幅幅靓丽的“巨作”,构筑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亳州的变化很大,市区里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宽,景观多了,基础配套设施也完善了,这些带给大家的是生活品质的提高。”说起城市的变化,市民王连庆连连点赞。“乡村的面貌也是焕然一新。”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村民周搏帆说,现在的居住环境和上一辈人相比,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村建设之前,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村民住的是破旧的老房。房前屋后杂物随处可见,基础设施不完善。新村建成后,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走进大周村,这里重点打造的民国风情街是一大景观。这条街改造商铺点位36处、约3600平方米,建成了小镇商务中心、香囊博物馆、中药炮制工具博物馆、自行车博物馆等特色精品馆,近年来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以民国风情街为中心,周围民宿、餐饮、花茶销售等商家一应俱全,形成了服务旅游业发展的产业链。每逢节假日或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或采摘、或骑行、或自驾,品美食、赏美景,尽情享受具有皖北特色的乡村旅游之乐,好不惬意。
如今的大周村,产业发展结出硕果,风景如画的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名村。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道路上,大周村一直在争当排头兵。大周村已成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十河芍花养生小镇核心区。2018年,当地一块芍药花田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最大的芍药花田,“万亩芍花”美景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当年,大周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户户居民住进新家,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有品位,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高铁通了,马上机场也要通航,城市有了展览馆、体育馆,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目睹城市中一个个“大件”建成落地,退休教师刘家臣说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在硬件设施被慢慢填充的同时,多年来,城区面积也是扩大再扩大,道路延伸再延伸。伴随着一个个项目上马,如火如荼的城乡建设,每一个药都人都看在眼里。
如今,我市城市能级正加快提升。城区面积从不足10平方公里到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已达144条(段)。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20项市政府投资项目,总投资约44.91亿元。市住建局承担的市第三十四中学,希夷大道(杜仲路—芍花路)“白加黑”项目获评省优质工程“黄山杯”奖,魏武大道(药都路—柴胡路)、药都路(S309-宋汤河路)、希夷大道(杜仲路—芍花路)“白加黑”项目及刘庄安置还原小区1标段部分楼栋获评我市建设工程“芍花杯”奖。光明路下穿京九铁路工程已完成6孔箱涵顶进工作以及10节U型槽主体结构施工,铁路线上作业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5#北半幅U型槽施工工作,U4北半幅土方开挖,同时进行泵站附属用房施工工作,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5%。希夷大道(芍花路—利辛路)“白加黑”更新改造项目快车道已改造完成并开放交通。养生大道涡河大桥及接线已完成设计及清单控制价编制工作,具备招标条件;光明路东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申请报批,土地报批已完成;药都大道东延、魏武大道涡河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市职教园区(一期)项目20栋单体已有8栋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其余12栋单体正在扫尾施工,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99%。市肿瘤医院项目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6%;市中医院二期项目完成总体工程量的95%。亳州学院五期项目正在进行装饰装修、机电安装、室外园林铺装等扫尾工作,总体工程量已完成90%。城市的蝶变,伴随着一次次打磨、一次次雕琢而焕发新姿,逐渐显露出现代都市生活的模样。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张大勇介绍,回望多年城乡建设之路,亳州蹚出了一条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立足中原大地,未来,亳州城乡建设将持续坚持系统谋划、规划引领,着力抓好城乡融合发展大文章,用心描绘城乡建设的新时代蓝图,把这座千年古城打造成为一座城镇繁华、乡村和美的幸福之城。(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