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招”。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再到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我市面对一些早发先发新发问题,探索出不少“破局之道”。
拼经济,拼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拼营商环境。但是,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一度让群众苦不堪言,同时也让相关部门饱受非议。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单位日常要开的证明就包括流动人口证明、无收入证明、贫困证明等60多项。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2019年,我市全面实施全市域“无证明城市”改革,即依托数字底座,聚力于流程再造,服务于群众需求,倒逼政府深化自身改革,变“群众和企业跑开证明”为“数据生成证明”“部门代跑证明”。
针对出现的基层政务服务能力不均衡、群众办事体验感不强、企业对要素成本偏高、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有力、中介市场不够规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等经济发展痛点堵点、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应运而生。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投身新赛道,以政务服务理念深层次改变——从过去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变为市场经营主体“要什么、给什么”,通过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政府、社会、市场三侧协同,打造的是“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政务服务新生态,不断厚植发展沃土。
提质:优质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对于广大市场主体来说,制度供给的精确性可以有效对冲市场观望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办事不用找人。
为加强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7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发布公告,经企业申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初审、文件资料审查、现场查验等程序,初步确定6家企业列入符合《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绿源集团上榜,这也意味着绿源今后在电动自行车行业可以更加健康持续发展,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将抓住更多消费者的更新需求,率先享受行业发展红利。
“公司创新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绿源集团总裁助理周湛晨说,今年企业积极开展电动自行车行业全链条整治,迫切需要进入行业白名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但这方面的申报经验不足。今年年初,金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通过严密筛选,发现绿源具备列入符合《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的资格,派出专门团队为企业解读政策、匹配条件、梳理材料信息,帮助企业完成申报,并顺利入选名单。
透过绿源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改革的深刻内涵:随着产业的竞争和行业的洗牌,亟须以更精准优质的服务供给,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企业发展预期稳定、生产心无旁骛。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绿源经历30年发展,首创液冷电动车新品类,参与电动两轮车国家标准制定,坐稳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第一方阵。
扩面:增值服务聚合部门工作合力
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底层逻辑,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变“一类事”,政务服务变增值服务,是在基本政务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从审批流程“大瘦身”到审批时限“大提速”的极简审批,从“洽谈即服务”到“拿地即开工”,每一次改变,都彰显着政务服务水平、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
还以绿源集团为例:在享受“拿地即开工”政策后,绿源电动车复合锂离子电池、芯片及电动车扩产项目在一年内实现投产。回忆起3年前该项目从谋划到落地的过程,周湛晨记忆犹新:金华开发区在低效用地整治提升工作中,发现毗邻绿源厂区的金华某工具公司是典型的低效用地。金华开发区收回该地块,并积极与绿源对接,此时绿源也有扩产能的需求,经土拍绿源将该土地收入囊中。周湛晨介绍说,10多年没有建新厂,拿地后许多流程不熟悉,但因“拿地即开工”改革成为首个获利者。
按照传统模式,由于涉及部门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过去项目从拿地到开工至少需要4个月。我市以“极简审批”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在拿地前期,有关部门成立服务小组,为绿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企业拿地后,部门互相联动,积极配合,行政服务中心代办员到公司现场办公,送上企业项目审批全流程图表,辅导企业提前准备各环节所需材料及时间节点,做到无缝对接。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代办员全程跟踪服务,手把手帮助企业完成施工证网上申报。通过提前服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等措施,让企业能够在10天内拿齐四证。
绿源集团成为“拿地即开工”改革首个获利者只是我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缩影,通过厘清市级部门的责任分工和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做好对信息来源的全量归集、分析研判、分类交办、协调服务,推动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真正形成“一盘棋”。
不少企业已经享受到这种“扩面”带来的红利:浙江凯茂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今年新招引的制造项目,该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地块前一天刚摘牌,隔天就拿到了不动产权证,极大地压缩了时间成本,成功推动项目加速落地。
“从准备材料到拿到证照,只用了一天。”谈起自己快速拿到新外贸公司营业执照的事情,在义乌的土耳其外商安纳斯禁不住感叹:“办事有了统一‘归口’,舒心又省心。”作为国际贸易大市,近年来,我市大力探索外国人创业无忧“一类事”集成改革,多部门联动破除信息壁垒、出台精准政策、开展并联审批,将原本平均29个工作日的手续缩减至10个工作日。
增效:系统集成积蓄高质量发展动力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长大的金华,近年来在营商环境领域的改革创新同样从未停歇: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从全域打造“无证明城市”到数字化改革,金华曾涌现“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企业开办“零见面”、“互联网+监管”等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年度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获评营商环境满意度排名前十、营商环境口碑前十地级市。
过去一年,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性抓手,一批具有金华辨识度的改革成果积极涌现、迸发实效。比如,落地全国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将原先须在办结清关手续离境后的退税,提前至在金华、义乌铁路场站启运报关即可申请,退税周期平均缩短15天以上,已实现退税款1500多万元。
政策兑现涉及“真金白银”,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一些企业曾有共鸣:“政策都很好,但要真正享受到好政策还有点难。”推动“企业找政策”转为“政策找企业”,是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去年,我市兑现惠企政策资金57.54亿元,惠及企业5.22万家次,政策匹配精准度达95%以上。
又如,针对产业共性风险多的现状,开展企业合规改革,全国首推《企业合规流程及文书指引》,制定发布快递、水晶、中药材等14部重点产业合规指引,惠及中小微企业5800余家。浦江县聚焦水晶企业经常“踩雷”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使用问题,办结全省企业行政合规“第一案”,推动一个企业合规到整个行业合规。我市快递行业通过合规改革,行政处罚案件同期下降50%,投诉量同期下降30%。
“问题是改革的‘靶向’,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问题闭环解决平台,“一口子”集成“涉企问题库”,筛选过滤形成“涉企问题池”,问题从收集、办理到反馈、评价,全流程透明化、可视化、有监督,还能定期形成企业问题诉求解决分析报告,通过共性问题案例的解决,倒推形成“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的机制。该平台运行以来,共归集办理涉企问题3458个,办结率95.6%,以企呼我应赋能企业发展。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不停步,我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正在以更强的推进力、更广的覆盖面和更大的牵引力持续走向深入:继续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充分发挥市、县、乡(园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站)高质量发展加油站、助推器作用,不断优化“企有呼、吾必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持续迭代“政策主动找企业”智配直享应用,创新推进工业企业投资项目“三即”(“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验收即发证”)改革、“中介联合体+”全过程服务改革,严格落实“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加快塑造“一县一品”增值服务场景,全面打响“金妈妈”增值服务品牌,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提供澎湃动能。
【专家点津】
市政管办三级调研员王军民:金华政务服务从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型是按照新发展理念,运用系统集成方法论,通过重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结构性改革,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关键。改革以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的权力运行机制,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整合集成多部门、跨行业政务服务资源,政府、社会、市场三侧协同,以单一的界面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全要素和全过程服务。未来,还需重点在提质、扩面、增效上聚焦发力,有力推动改革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