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丁玉兰:台上演戏台下教戏 一生戏比天大

屋外细雨霏霏,屋内哀乐低沉,会客厅里悬挂着丁玉兰的一张彩色遗照,而从六安、肥东、长丰等地赶来的同行、戏迷们则一脸沉痛,有的献上花圈,有的无声垂泪,有人长歌当哭。

隔壁卧室的写字台上,静静放置着一本《合肥老年大学庐剧艺术班专业教材》,上面的授课老师正是丁玉兰,时间是2023年9月7日。写字台的玻璃板下,压着丁玉兰各个历史时期的黑白照片。

儿子:母亲生活简朴舍得为排戏花钱

“父亲上世纪80年代生病过世了,在我们的记忆里,母亲培养教育我们,一直都很严格,从事业和生活上高标准要求我们。”在丁玉兰四子傅成明的记忆里,母亲与一般妈妈不一样,很少讲家庭琐事,她心心念念最多的一直都是庐剧。十几年前,看到母亲风里来雨里去,定期去合肥老年大学上课,义务去帮年轻演员排戏。子女们召集家庭会议,一致要求母亲在家歇一歇,享受晚年生活。他们考虑母亲年纪大了,爬四楼很不方便,决定让母亲搬离六安路的老居民房子,凑钱给老母亲装修一套新房。

但是,丁玉兰坚决不同意,依旧我行我素。“生活上,妈妈花钱比较抠,一直都是低物质要求,她认为搬离了老城区的房子,老朋友老同事聚会就少了。”

傅成明说,他的母亲对自己很“抠门”,但另一方面却特别大方。创办玉兰剧团之后,全团48人,排戏没有费用,缺服装缺道具……母亲自己掏钱去贴补,有一次拿出4万元,专门用于玉兰剧团新戏的排演,让子女们都有些吃惊。

“母亲4年前生病动大手术住院。”年已七旬的傅成明说,他经常守在母亲身边,但母亲仍旧外出授课,干着传承庐剧的事情,他们都阻拦不住。

关于自己个人的身后事,丁玉兰基本没有交代。3年前,家里人征求老母亲意见,她同意将来归葬黄山龙裔公墓。

傅成明说,因为母亲有个理想,庐剧的影响力局限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她觉得庐剧要扩大在皖南的影响,今后能走出安徽,进军全国。

徒弟:每次重要演出师父总会千叮咛万嘱咐

师父走了,参与料理后事的段婷婷这几天显得十分憔悴,随时接待登门追悼的各界人士。

“我看到师父身上最多的是她的坚守,她的执着。对庐剧的那份执着,贯穿了她的一生,融入了她的生命!”段婷婷悲戚不已。

像段婷婷一样,作为国家级非遗传人,丁玉兰的正式弟子有10多名。“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段婷婷印象最深的是师父对自己的关爱,给予她克服前进路上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2015年元旦前夕,北京冬寒料峭,段婷婷主演的经典庐剧曲目《秦雪梅》选段《观画》,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2016新年戏曲晚会”。庐剧院50余年后再次进京,又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入选的戏曲剧种,段婷婷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天都必须打起12分精神去面对。排练审查期间,看着一些剧种被淘汰,让她不免忧心忡忡。每天,师父丁玉兰都会给她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一些细节问题,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认真排练,不能放松,并安抚徒弟不要过分紧张。段婷婷却感觉到电话那头的师父似乎比她还要紧张。最终,《观画》幸运地通过层层审查作为晚会中的节目呈现给全国观众。得知庐剧在全国舞台上亮相,师父丁玉兰深感欣慰。

得知师父生病后,正在排大戏的段婷婷请假赶到医院探望,当时师父呼吸有些喘,有20多天没有正常进食,但仍心有牵挂,“在专业上一定要精益求精,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庐剧这个剧种,一定要好好培养庐剧接班人,把这个剧种推向全国。”这是丁玉兰反复交代徒弟的话语。

今年8月,段婷婷把合肥演艺集团、合肥市戏剧家协会即将承办2024年安徽省“玉兰杯”庐剧展演活动暨庐剧荟萃演出事情讲给师父听,丁玉兰挺高兴,但遗憾地说不能去现场了,但会口述让人代笔写个寄语。

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夔:她让庐剧成为安徽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9月11日,听闻丁玉兰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夔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他说,丁玉兰先生的逝世,是庐剧事业及安徽省戏剧界的重大损失。

丁玉兰先生是中路庐剧的代表性艺术家,出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为谋生,很早就跟随戏班冲州撞府、艰辛备尝,在乡间的草台上迅速成长,很快成为在皖中地区的倒七戏名角。

以丁玉兰为代表的老一辈庐剧艺术家,尊师重教,敬业乐群,甘于奉献,以德为先,为大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在退休之后,她也不忘艺术初心,坚持传戏育人,不仅积极指导庐剧传统剧目的复排和新剧目的创作,还致力于庐剧青年演员的“传帮带”工作,为新时代庐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也为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关新闻

丁玉兰的临终遗愿

庐剧珍贵资料捐献国家

9月11日,躺在病床上的丁玉兰,写了最后一封信。

在信中,丁玉兰回忆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信的最后,丁玉兰讲出了自己的遗言。

“在86年庐剧生涯中,伴随着演出、教学和各种活动,我留下了大量的有关庐剧的变化、发展的珍贵资料,包括实物、照片、影像、题词,还有大量的报刊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庐剧的沿革和发展弥足珍贵,对宣传庐剧、弘扬庐剧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愿意把这些珍贵资料无偿捐献给国家。我恳请能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结合我的演艺生涯和生活轨迹,成立永久性玉兰艺术馆,以供人们学习庐剧、研究庐剧和发展庐剧。”

上百人上门吊唁

哭别“庐剧皇后”

在合肥市六安路14号大院里,9月12日上午,陆续就有各地的戏迷自发赶来吊唁,表达对这位“庐剧皇后”的悼念之情。

在人群中,记者看到了国家级非遗项庐剧代表性传承人武克英。“在我心中,丁玉兰老师是非常勤奋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跟她后面学过很多经典庐剧唱段。我最佩服的就是她的精神,自编自写自己配器,口头传授,组织排练,陪伴年轻演员演出,一辈子为庐剧事业奋斗终身。为人真诚,我们特别敬佩她。她在,是我们的福音;她走了,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都特别怀念她!”武克英一边回忆,一边淌下了感伤的泪水。

李之冬从事舞台美术设计,1961年从安徽艺术学院毕业之后,他与丁玉兰共事了63年,经常下乡演出。他告诉记者,1954年,丁玉兰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汇演,主演了庐剧传统剧目《借罗衣》,获演员一等奖。她独创的《借罗衣》中“跑驴”那一段。梅兰芳看了她演的《借罗衣》后都说:“你的跑驴舞蹈演得很好,我要向你学习。”此次赴京演出扩大了庐剧在全国的影响,也开创了丁玉兰艺术生涯辉煌篇章。

合肥的祖女士看了本报的报道后也特意坐车赶到丁家。她说,自己和老母亲都喜欢听丁玉兰老师的庐剧,以前没事就爱跟着碟片哼唱,还和丁玉兰老师合过影。她特意赶来送别。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戴小花文/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