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安区钟鸣镇牧东村活跃着一支由100余名村民组成的“竹马灯”表演及制作团队,他们当中最大的年龄83岁,最小的4岁。平时各自忙自己的事情,遇到村镇有重大活动和节日的时候,他们就会聚在一起,激情表演,一直延续至今。
2024年1月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薄雾笼罩着山野,空气清冷,位于义安区钟鸣镇牡东村牧村自然村省级非遗竹马灯传习所内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参与竹马灯表演的队伍已早早地忙碌了起来,返乡青年与高龄老艺人也参与其中,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凝心聚力以迎接即将到来的2024年省级非遗竹马灯展演活动。化妆、穿衣、戴头饰……每个工序都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村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钟鸣镇特有“竹马灯”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地的年轻人也纷纷投入到发扬和传承家乡非遗文化的队列中,掀起了一股非遗文化保护热潮。经过村民几代人的接力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发扬光大。2006年,竹马灯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收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牡东村民委员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了更好地传承该文化,当地专门成立了“竹马灯”文化遗产保护小组,非遗传承人为组长,于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竹马灯会”活动,不定期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竹马灯”制作技艺。
据了解,“竹马灯”始于明末,兴于清代,每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就自行组织,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健康。也是铜陵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民间艺术。该灯是由竹子做支骨,扎成马首、马尾的形状,然后糊上纸,内燃烛火,并将前马首后马尾固定在人的身上,类似旱船。表演时以八匹竹马为主,骑马人物主要是关羽、刘备、张飞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另外还配有高照、虎头牌、彩伞、竹马、竹云、车轿等多种道具,这些道具加上灯光呈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周边地区深受群众喜爱。
今年59岁的竹马灯市级非遗传承人牧邦庭说:“我们这个团队的老艺人早年十八九岁就跟随我父亲学习竹马灯制作,每年的正月初二正式表演,到正月初八圆灯。在表演前,我们都会提前一两个月把各项工作分配好,竹马灯道具制作好之后,我们还要进行多次彩排,每一项工序我都会严格把关。”(通讯员 潘伟 储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