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老树发新枝 浙江海宁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生机

  原标题:海宁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生机

  创新求变,老树发新枝

  位于海宁经开区的浙江得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交付供应巴黎奥运会的运动服面料4万多米。“为了巴黎奥运会,我们共研发了7款新型面料。目前我们50%以上的面料产品,都是用可回收材料研发制成的。”公司副总经理余红标说,去年,企业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建立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6%。今年1月至4月,企业销售额达2.02亿元,同比增长16.76%。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多重冲击,海宁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创新驱动、技改赋能,正经历全面深刻的转型升级,进而焕发蓬勃生机。今年1月至5月,海宁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147.1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04.69亿元,同比增长14.4%。今年一季度,海宁传统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4%。

  数字技改为传统产业装上“大脑”

  统计显示,传统产业一度占海宁规上工业总产值近80%。2023年,皮革、家具、印刷、经编、家纺、袜业、服装和五金等8个传统产业的产值占比仍达35%左右,规上企业数占比达52.9%。

  传统产业是海宁优势产业,也是富民产业。2023年海宁传统产业规上企业用工人数达13.91万,占规上工业用工总数的75%,年人均工资10.48万元。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资源要素约束收紧,海宁传统产业对风险挑战的感受也愈加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出路何在?“优势不能丢、薪火不能断,找准转型升级路径,传统产业也可以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海宁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去年以来,海宁紧紧围绕生产数字化、产品高端化、销售多元化等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改为传统产业装上了“大脑”。没有一个工人、没有一丝亮光,在华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黑灯工厂”里,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所有的工序都由近百台全智能袜机完成,每天产出1.5万双袜子。

  “以前他们一听我是做纺织业的,都给我打上夕阳产业的标签,我不太服气。”公司董事长王键强笑着说,这些年企业先后投入1亿多元,改造建设智能无人工厂。目前企业可以根据客户大数据的实时出货、实时库存等情况,自动预测客户下单数和公司生产、库存数,让客户下订单到拿货从原来的110天缩短到了7天,人工成本减少94%,产品毛利率提升200%。

  海宁以轻量级改造、工程化实施、平台化支撑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供应链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改造成效显著的样板企业,进行高质量、低成本、批量化复制推广。

  海宁持续加大奖补力度,对列入市协同创新示范项目的,给予项目牵头单位平均100万元经费支持;对企业实施机联网改造,连接行业级、区域级产业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产业大脑的,给予单台终端生产设备联网改造投入50%以内补助,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项资金。2024年,海宁“零地技改”投资预计达65亿元以上。

  坚持产品创新寻找发展之路

  一根丝线,细如头发,不仅能耐受200℃高温,而且具有较强的阻燃性能,离开火源后可以自行熄灭。在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特种高性能纤维材料就是企业今年研发的新产品,每吨售价比普通工业涤纶丝高出30多倍,却备受市场欢迎。

  曾经,海利得公司主要生产灯箱布等产品。近年来随着大量经编企业涌入,经编织造同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产品销售价格难以跟随原料成本上调,经编企业不能再以“价低量大”拼市场。“我们历时多年,成功研发了一款涤纶安全气囊丝新产品,走差异化竞争,抢先一步占领高端市场。”公司总经理助理朱伟说。近10年来,企业的研发投入保持在3%以上,今年一季度已研发新产品16个。

  产品持续上新的背后,是对创新的坚持。

  “海宁传统产业以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走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模式,才能让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海宁市科技局副局长戴璐说,海宁已成立时尚产业、装备智造业等8个产教融合联盟,促进资源集成和共享,引导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在海宁市马桥经编园区里,有全国首个经编专业性研究机构——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为经编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培训“一条龙”服务。目前,这里已聚集24个创新服务资源,可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学校与科研院所共计8家,年服务企业100多家。

  截至2023年底,海宁共有1989个新产品入选省级新产品,新产品销售额达53.1亿元;全市累计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5家、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产品75个、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34个。

  传统商贸城转型升级

  海宁传统企业纷纷发掘国内国际的市场蓝海。今年1至4月,海宁出口突破233.4亿元,同比增长1.3%;拓宽海外市场179个,新兴市场出口超过132.5亿元,同比增长逾12.9%;排在前三的出口商品分别是光伏、家纺、经编。

  近年来,海宁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市场布局明显加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快速应变、挖掘机遇。

  5月28日,海宁召开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启动大会,会上举行了“一带一路再出发”出海抢单出征仪式。海宁经编、家纺、皮革、袜子等6个行业协会,将带头组织中小企业组团出海拓市。

  产业催生市场、市场带动产业,这是海宁传统产业的显著特点。积极瞄准国内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引流能力,海宁的老牌专业市场也在焕发新生命。

  海宁中国皮革城触“电”转型,打造16万平方米电商产业基地,形成了线上线下数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海宁中国家纺城尝试将家纺与非遗、国潮融合“破圈”,全镇日产新中式服装面料3万多米……未来,海宁还将继续推动传统商贸城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集群式发展。

  老树发新枝,海宁的传统产业之林迎来又一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