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老街寻根 唤醒沉睡的IP——记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李忠慈

“伯长、伯长长长,伯张张张……”泛黄的纸面上,是一段由庙前街社区居民用直白的拟声词写就的曲谱,这是老底子三墩镇东平坊举办玉龙胜会时所用的打击乐谱。

类似这样的“老古董”,李忠慈有一摞。厚厚的口述史料,最终汇集成一本《三墩庙前街口述史》初稿,被他装订起来,珍重地带在身边。

李忠慈的本职工作,是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的一名工程师。今年6月,杭州选派首批文化特派员,他自此正式“牵手”三墩镇,开始了这段庙前老街的寻根之旅。

细究起来,这不是李忠慈第一次到访三墩。早在2020年,他就因古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与这里结缘。“那时候是来进行古建筑审批与修缮指导工作的。现在不同,修房子我们是专业的,‘种文化’又该从哪入手呢?”李忠慈望着镇上林立的老字号、老桥、古河埠、古民居,一个想法浮上心头。

有人说,庙前街就是“三墩的延安路”。“要不就从口述史做起吧?以前没人系统梳理过,一定有不少可挖掘的文化资源等待发现。”这个略显宏大的构想,得到了三墩镇和庙前街社区的支持。

很快,按照每周两天的频率,李忠慈一头扎进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并与镇里的文化站站长朱嫣红以及社工、志愿者等一起,挨个寻访老街上的“原住民”,听他们讲述最真实的人间烟火,还原最地道的市井风貌——“食谱、药方、建筑设计图……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就像开盲盒,不知道明天会开出什么惊喜。”李忠慈说。

这个过程还常常要与时间赛跑。李忠慈碰到过几个月前提供过讯息但还没讲全,老人就病逝了的情况,也无数次经历了信息核准、删繁就简的难题。因为亲历,所以更懂得了居民对老街归来的热情,也越来越清楚,平衡老街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

“保护是我的强项,策划不是,但有特色的地方会吸引对的人来”,如今,庙前街社区的老粮仓等来了“浙农·东巢”品牌的入驻开发,也证明了对文化的挖掘与重视,从来不与发展相悖。

“文化特派工作只有开始,没有尽头。”李忠慈说,接下来,他还有更多构想等待实现。比如,当口述史出版后,挑选一些非遗项目、老字号的故事做成视频,试着举办乡土人文类画展、开发文创衍生品等,充分用好口述史,陪伴老街重新出发。

与此同时,专业上的帮助也在继续。结合社区正在推进的五里塘历史文化街区创建工作,他提出,希望适量恢复一些古建筑,做好活化利用,对已损毁的关键部分,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参照口述史资料再现等建议。“另外,参照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开设非遗体验摊位的做法,我想为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争取租金优惠与生存空间,大家齐心在还原古街风貌中,守住老杭州的文化根脉,迎来新时代的庙前IP。”李忠慈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