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 王力
2月14日,春运返程客流开始启动,高峰期也即将到来,被誉为动车4S店的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又忙碌起来,检修车间内灯火通明。
如同汽车一样,动车组列车行驶了不同距离后,也要进行“小保养”和“大保养”。其中,耗时长的“大保养”已在春运高峰期来临前提前完成,但日常“小保养”任务不可避免。
春运高峰期时,铁路部门要求动车组列车白天的供给率和上线率达到100%。这意味着,无论“小保养”任务有多重,虹桥动车运用所的检修人员都必须在一个通宵的时间里完成作业,绝不能拖到第二天。
平时一晚上检修50多列8节车厢的动车组列车,春运高峰期间数量增加到近80列。往年,检修车间只能通过增加人手来满足作业需要,今年他们从容许多,因为有了一些“新帮手”。
机器人检修量创新高
这些“新帮手”就是动车组检测机器人,共有8台,分布在4根检修轨道上,可全自动检测动车组列车的车底部分。
记者看到,每台机器人都有着一双黄色的机械手臂,手臂上还有一双“大眼睛”。
“这是高清摄影头,通过红外线和紫外线扫描拍照,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列车车底出现问题都可以检测出来。”虹桥动车运用所地勤机械师陈炯介绍。
每到一处地方,机器人的手臂就会舞动起来,两只“大眼睛”探头探脑地四处查看,不时发出红色或蓝紫色的光。
陈炯介绍,这些机器人本领不小。原本8节车厢的动车组列车需要四人检修,其中两人负责车底部分。该部分有近2万个零部件需要检查,检修人员至少要积累2至3年的经验,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现在一双机械手臂就可以完成两个人的工作量,既可靠又高效。
“机器人关键故障识别率已达到100%。用机器人进行检修,一列列车的检修时长从原来的120分钟压缩到100分钟。”陈炯告诉记者。
虹桥动车运用所检修车间共有14根轨道,一根轨道可同时检修2列8节编组动车组列车。平时一根轨道一晚上“翻台”2至3次,即共检修4至6列列车,春运高峰期这几天一晚上要“翻台”3至4次。
如果依靠人工检修,检修员一晚上要在车底走3万至4万步。检修车间和室外连通,冬天夜里冷得刺骨,但大家穿着棉袄干活,里外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浸湿。
随着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人的工作强度有望不断下降。
“2019年机器人刚开始应用时,只在一根轨道上线了两台,现在8台机器人已开始规模化作业,一晚上检修30多列列车,作业量创下历史新高。”陈炯说,未来,虹桥动车运用所计划增配更多机器人帮手。
动车有了“健康档案”
科技升级不止体现在动车组检测机器人上,在虹桥动车运用所几公里外的地方,上海动车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也在今年春运前进行了一次软硬件升级。
记者看到,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大厅内有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面显示了上海虹桥火车站候车大厅画面、列车运行线路情况,以及上海动车段调度管理驾驶舱、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等。
屏幕前方,设置了应急指导台、生产调度台、安全监控台、质量诊断台、技术支持台五个区域,每个工作台都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
“2023年年底,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场地搬迁,更多部门聚合办公,避免了重复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应急多方通话子系统上线,也让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以前的纸质手册和资料基本看不到了。”上海动车段调度科副科长孙雄介绍。
今年春运期间,国内多地出现较强的雨雪天气,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各个功能模块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比如,应急指导台会通过新的、支持视频的多方通话系统,指导列车上的随车机械师现场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安全监控台是应急处置的后备保障力量,会根据现场发来的数据判断是否要在当晚对列车进行加修作业;质量诊断台负责帮忙分析问题;技术支持台聚集了来自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能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生产调度台则负责安排并监控每天晚上的列车检修计划、传达列车调度命令等。
其中,新上线的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让长三角的动车组列车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帮助技术人员更好地判断列车的“健康状况”,并在安排检修计划时“对症下药”。
“长三角配属的动车组列车每年都在增加,现在已经增加到840多组,其中半数以上属于上海动车段。要想高效运转,必须依靠数字化、信息化。”孙雄说。
在春运的幕后,不仅有人的坚守,更有科技升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