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一群“00后”用科技再现历史

戴上VR眼镜,立刻置身于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之中;转换方向,行走于池塘、田地、民舍之间,一座座烈士纪念碑近在眼前……清明前夕,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红色基因传承社实践团队走进八一小学。五(6)班学生李张睿体验了一把VR实景互动:“看着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这种感觉太真实了!”

近年来,这群“00后”大学生志愿者,寻访通城散落民间的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加以保护并传播。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结果,该团队《数字化保护民间烈士纪念碑》获评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为全市唯一入选案例。

让英雄不再无名

黄杨是红色基因传承社的核心成员之一,如皋东陈镇人,曾祖父参加过淮海战役,祖父、伯父都当过兵。家中三代从军的他,儿时却并不了解,直到长大才从长辈口中偶然知晓。震撼之余,他不禁想:“自己尚且如此,何况别人呢?”

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在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仅东陈一镇就有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奋勇杀敌,为救亡图存而壮烈牺牲。“必须有人来寻找、收集、整理家乡革命先烈的事迹。”黄杨把目光聚焦民间烈士纪念碑,在祖父黄品年和热心村民符陈杼的帮助下,踏上寻访的旅程。

2023年夏天,黄杨和小伙伴们走进东陈镇农村。“烧烤”般的天气、泥泞难行的小路,有学生在水稻田里摔跤,又爬起来继续赶路。他们走过房前屋后、田埂水渠,寻找“散落各处的颗颗珍珠”。

1944年7月,17岁的黄云报名参加了新四军。1945年2月,在合兴乡腰庄(今东陈镇杨庄社区),日寇飞机轰炸我军阵地,黄云不幸牺牲。

黄云的遗体被运回后,葬于雪东村22组的老宅旁。团队现场采集全景图像,根据烈士证、符陈杼提供的文字材料及黄云后人的口述记忆整理讲解词并录制视频,合成了VR实景讲解,上传至网络平台。

“看到清晰的画面,听到生动的讲述,黄云烈士的英勇事迹历历在目。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团队成员张文康回忆说。

这是《数字化保护民间烈士纪念碑》的首批作品之一。此后,团队针对东陈镇散落民间的128个烈士纪念碑做了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呈现,将“珍珠”串成了精美的“项链”。

让故事走进视野

“VR实景讲解的制作只是第一步,我们想让更多人听到烈士的故事。”

南通科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下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室内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数字绘画与创意》《摄影与短视频制作》《编排设计》等课程。团队负责老师郭熙说,“可以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以更加多元的数字内容带动烈士的故事走进大众视野。”

团队在抖音上注册了“数承红途”账号,记录寻访民间烈士纪念碑、故居的过程,目前已发布300多个红色故事短视频,点击观看总量超10万人次。随机打开一条短视频的评论区,“向英雄致敬”“很有教育意义”等语句纷纷刷屏。

毕业生黄椿澜参与制作了《俞铭璜、沈序故居》,几次到如皋白蒲镇参观并拍摄素材,还上网搜集了文字、图片资料,丰富短视频内容。“剪辑时,看着烈士的音容笑貌,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她说。

团队还对南通寺街等地的烈士故居进行了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实体建模,呈现于互联网的“云端地球”平台;制作了一批红色展板,烈士的照片、生平事迹等得以直观展现。

青山处处埋忠骨。沿着红色记忆的藤蔓,年轻的脚步也抵达了更远的地方。苏中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他们走进党史办、档案馆、烈士故居,拍照留档、打捞历史,搭建起“江苏大学生讲红色故事”VR线上展馆,收录了各地级市300多个红色地标的视频、展板、文图资料。

“每一处红色地标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值得铭记的历史。”团队负责人、大一学生邱越透露,清明节后,团队即将前往安徽宣城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地,继续开展实地探访和“红色直播”。

让历史“活”在当下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填补了部分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播的空白,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种子。

团队成员、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大二学生李璐瑶曾听朋友打趣,“思想政治课,挂在墙上、高高在上”。当亲手翻看那些泛黄的镜头,李璐瑶发现,曾被误以为“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其实是一个个普通人的英勇抉择和人生写照。

在同班同学王嘉碧眼里,烈士们的故事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但仍值得反复咀嚼。在制作方志敏纪念馆展板时,“青年应志在四方”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革命先烈的理想与信念需要我们年轻一辈传承和发扬下去。”她说,在革命先辈事迹感染下,自己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随着寻访到的一个个故事呈现出来,团队成员也慢慢意识到,这笔精神财富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一场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走进了中小学校、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去年暑假,田家炳初中初二学生何雨桐参加了VR实景讲解,她提前背熟了讲解词并反复揣摩其中的感情:“虽然录制的时候是站在绿幕前,但我仿佛真的在与先烈对话。”

扫描二维码,点击图标进入,参观VR线上展馆给家住新城桥街道的流动党员颜迎迎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种形式很好,我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地学习党史。”颜迎迎说。

在学院的推动下,团队陆续开展线下宣讲近200次,6000多人通过数字化手段透视那段历史。几年前,这支队伍成立时只有6名成员,而今已近20人。此外,大学生志愿者200余人、各行各业的社会志愿者600余人也投身其中,接力点燃红色传承的火种。

“科技能让历史更鲜活,但核心永远是人的故事。”南通科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费志军说,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其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温热的人文情怀,使之成为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史学习教育素材,也让历史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日报记者 高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