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未来“大模型”赢在“铁三角”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解读(中)

数据新闻一:苏州工业园区30年累计实现税收1.1万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万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6万亿美元;以3.2%的面积创造了苏州约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总产值、1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的进出口总额、28%的实际利用外资,人均GDP达4.5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6万元……

数据新闻二:麦肯锡预测2040年的18个关键行业,目前这些行业的营业额为7.3万亿美元,预计到2040年将增至48万亿美元,且占全球经济产出的16%,占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以上。这18个行业是创新的驱动力,很可能构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中心。

18个关键行业分为三类:第一,2040年仍然重要的当今行业有4个,第二,正在变得重要的当前行业分支包括3个,第三,2040年11个新兴行业越发重要。

两条新闻的逻辑关联在哪里?

苏州工业园区的未来“大模型”如何确保在2040年还能领先?

这种“大模型”要有怎样的核心要素?

理论上说,一个大模型的成功取决于技术、数据、算力三个核心要素的深度融合。解读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未来“大模型”,恰好是一个很稳固的“铁三角”结构——产业布局“+1”的前瞻思维、三位一体协同交互的“力量模型”和互补融合聚变的“新质活力”。

产业布局“+1”的前瞻思维

扬富路,刚刚通过竣工规划核实的新建元数工坊挺立阳澄南岸。

12栋5至7层的厂房,1栋10层配套楼,19.2万平方米面积为5G+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留足了空间。凭借数字化赋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远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智改数转”示范区,彰显新型工业化的“园区担当”。

时钟拨回到今年初。1月24日,园区召开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我们将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加强研究谋划一批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项目。”随着“623”产业体系亮相,园区的产业版图迎来全新升级——由原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2+3+1”,向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2+4+1”新格局攀升。

从“2+3+1”到“2+4+1”,多出来的“1”既有对原先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质扩面,也有对新领域的强势切入。这是园区对产业布局的又一次前瞻性思考,也是一盘30年不间断的“先手棋”。

独墅湖东南角,星湖街218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知名地标BioBAY,62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竞相生长。18年前,这里一片荒芜,国内也还是仿制药的天下。敢为人先的园区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直指技术难度最高的大分子药,从“造自行车”一步跨到“造飞机”。

从零开始,一步到位,园区敢想更敢干。把“招商引资”变成“招才引智”,并衍生出一整套护航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矩阵,18年后,园区集聚超2000家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上市PD-(L)1类抗体药销售额占全国40%,管线境内外授权合作交易数占全国30%,顶尖人才数量、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临床批件数量、近三年企业融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约20%,并成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思考深一度,布局快一步,30年来,园区始终坚持“+1”的前瞻思维,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高地。当前,长于先发布局的园区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重点方向,已在新能源、大健康、ESG、低空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批专项行动,抢占新风口、新赛道,加快构建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圈。

三位一体协同交互的“力量模型”

现代大厦16楼,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创新之城未来产业的“操盘手”。

招商人员要么来自企业,要么很懂产业;每个产业领域都有专门的处室和人员跟踪服务;定期开展科技运行形势分析,对各培育环节查漏补缺……紧扣“科技”和“创新”的内在逻辑,这支拥有30多人的团队,形成了一条覆盖前沿研究、资源配置、科技招商、人才培育、项目服务等的全链条产业促进推动体系,对应着其他区域科技、经发、工信加部分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独特的体制机制,让人探到了园区开放、创新、产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发展脉搏。

——以开放的胸怀对标一流,主动奔赴科技最前沿,用不断更新的产业图谱强链、补链、延链、谋链;

——以全局的眼光聚焦创新,链接其他职能部门、资本和行业力量,形成“1+8+X”科技政策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

——以优质的生态成就产业,强化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支撑,发挥中新合作、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平台叠加优势,促进多要素协同发力,推动科技攻尖、产业攀新。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园区三位一体的“力量模型”中,人才是牵动各方的“交汇点”,更是创新驱动的本质。

2007年,园区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开启了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由此演进出“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的链式效应。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培育各级领军人才3453名,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专家346人;90%以上人才企业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集聚中外院士团队78个,外国专家近3500人,占全省的15%。6.7万名高层次人才活跃在各处,每平方公里高层次人才密度达241人。

人才会聚,让发展的“乘数效应”加速显现。园区累计引育科创企业1万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97家,境内外上市企业6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3%。近三年,园区平均每2.2小时新增1件发明专利,每天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每45天增加1家上市企业。

开放和创新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产业和城市融合,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因子实现三位一体良性循环,这,就是园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精准打法”。

互补融合聚变的“新质活力”

三十而立,园区逐渐从跟随式的逆向创新走向了引领式的正向创新。在积极拥抱前沿新技术、拓展应用新场景、开辟发展新赛道的实践中,创新之城的产业在融合中走向聚变,向着独立自主的新质生产力迈进。

“材料化学领域的各类化学分子式均能以SMILES表达式呈现为一个‘token’(字符)的序列,用大模型预测分子式,实质上就是在预测下一个‘token’是什么。”今春,在园区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思必驰和苏州实验室、上海交大智能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的珠联璧合下,首个针对化学科学的百亿级专业化大模型ChemDFM横空出世。

基于1亿条分子式、1000万篇论文、1000多篇材料化学领域文献电子书等数据进行训练,ChemDFM能根据需求自动生成分子式、提供合成分子式路径、合成新物质的成分验证,自主完成多数新材料研发工作。最近,这一模型升级,新增多模态图谱理解能力,能理解材料化学领域的质谱图和光谱图。根据第三方评估结果,ChemDFM在材料科学领域的能力已超过行业领先的通用大模型。

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聚变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是园区瞄准未来产业、向“新”求质的全新方法论。

——以新技术赋能现有产业,园区“点、线、面”协同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3年完成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000个,带动技术改造投资超300亿元,基本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深耕“5G+工业互联网”,园区推广二十大典型应用场景,集聚3家全球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5G工厂,近40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省星级上云示范企业超700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柔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等重点方向,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支持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由制造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用户服务延伸,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鼓励企业提升能级发展成为区域总部。

胸怀“世界一流”,园区审视自身,发现仍需打牢创新基础,增强创新引力,筑强共生体系。敏锐的察觉,正化为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的实际行动:由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快速打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由高校领衔的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构建“原创成果→概念验证→中试试验→规模生产”全链条技术转移模式;由政府牵头的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发展行动计划,全力探索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

播下一颗“种子”,收获一片“森林”,园区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通过技术流、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等的融合聚变,喷薄出一股股新质力量,铺就了一条通向未来产业的希望大道。

水乡洼地建起产业高地,城市骨架上长出精彩文明,国家级经开区考评八连冠“擂主”何以成就?以产业立区、以创新强区,三十而立的园区,立起了一条从“闯”到“创”的成长曲线,在自我更新的创新演进中走向未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4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