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清、去石、砻谷、抛光、色选……3月17日,位于宿豫区来龙镇的宿迁市金丰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丰米业”)生产车间内,一台台智能化、自动化机械设备正在高速运转,一粒粒稻米在这里完成加工流程,随后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金丰米业成立于2001年,建有两条年加工15万吨大米的生产线,是一家集粮食收购、存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加工企业,更是宿迁稻米加工龙头企业。
在大米加工过程中,如何保留大米原有口感是一道难题。为此,金丰米业引进国内先进设备,利用中央控制系统,实现从原粮进料到包装的全流程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同时,金丰米业根据系统自动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此外,金丰米业采用留胚米生产工艺,对大米进行适度加工,保留大米原有口感。
“这种工艺模式在加工过程中,不仅降低了生产中的耗工、耗时、耗材、耗电等成本,更保持了大米原有的新鲜口感,实现了品质提升、损耗降低的双赢。”金丰米业总经理高先锋说。
好品质才能塑造好品牌。高先锋介绍,企业落户之初,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宿迁稻作历史悠久,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发源地。其次,宿迁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国唯一拥有“两河两湖两水系”资源特质的城市,素有“水产之乡”“粮油之乡”“江苏大粮仓”之称,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以上,总产200万吨,是一个天然的“米袋子”。
“企业落户后,我们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经营方向,以优质稻米精深加工为发展目标,推出的‘荔丰’‘龙马湖’‘秋天里’等品牌大米因品质高、口感好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高先锋说,企业发展至今,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江苏省“名牌产品”,宿迁市“名牌产品”“知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并获得省级龙头企业称号,年销售额达6亿元,整体经济效益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处在同行业前列。
金丰米业的成功是多年来宿迁推动稻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提升稻米产业链优势,突出绿色稻米主导产业,近年来,宿迁围绕市重点产业链培育计划和“三群四链”发展目标要求,瞄准稻米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突出链条节点龙头企业的招引培强,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寻求更大突破。
2024年,宿迁新建稻米加工企业16家,累计投资13.55亿元,围绕打造“全国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基地”和原粮就地精深加工目标,大力提升精制大米加工水平,做到培强目的。同时,加快构建“乡村精制米加工—市、县(区)稻米深加工”城乡协同发展生产体系,提高全市优质稻米加工转化率、加工产品成品率和高附加值占比,加快推进宿迁稻米由“好米”向“名米”和“名品”转变。
“好米饭”离不开“好种子”。在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产业的同时,宿迁还专注培育“良种”,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便是其中一个载体。
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位于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地处“优质籼米最北缘带”,是宿迁“百亿级”水稻产业链中品种选育与技术研发核心试验区,共种植水稻品种近百个。
“基地聚焦籼米发展,通过全周期跟踪监测、筛选,择优新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使用,进一步推动全市,甚至淮北地区籼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兴武说。
为进一步补链强链,通过建设种源供应链,持续推动稻米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宿迁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优质籼米优势种植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水稻主体品种示范推广。同时,持续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等水稻育种科研院所合作交流,赋予“种子”更大附加值。
数据显示,2024年,宿迁水稻种子年繁育面积稳定在21万亩左右,年生产种子约4000万公斤。其中,“沭优1号”水稻品种亩产达1101.6公斤,创江苏水稻高产纪录。
“一粒米”串起了“一条链”,铺开了“一张致富网”。笔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去年,宿迁稻米产业纳入了2023年全国优势稻米特色产业集群,经过一年的实施,2024年,宿迁稻米产业集群项目均顺利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这是推动全市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补齐稻米产业发展短板弱项的迫切需要,稻米产业集群的建设将加速宿迁稻米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进程。
当下,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蕴含着创新的探索、科技的加持、品牌的培育,宿迁“稻”路,风光正好!(殷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