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句容田间地头春耕忙不负春光种希望

连日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句容市17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从无人农场到智慧农机,从农技专家蹲点指导到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一幅科技与汗水交织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科技让种田更高效

走进茅山镇何庄村无人化农场,绿油油的麦田如地毯般铺展至天际,种粮大户夏洪宇正站在田埂上,通过平板电脑操控无人机为小麦播撒返青肥。“今年我种了2200亩小麦,品种主要是镇麦和扬麦系列。使用无人机作业,一天就能完成全部任务,成本只有人工的1/4!”夏洪宇介绍。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片农场还应用了变量施肥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土壤墒情监测等数据分析,系统能自动生成“处方图”,实现不同地块的差异化施肥。“去年试下来,这项技术帮我节省了10%的肥料成本,产量还提高了8%。”夏洪宇的言语中透着自豪。

“现在连农机都能‘云上作业’了!”夏洪宇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农场作业平台,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一张布满绿色网格的电子地图。这套基于北斗和5G差分技术的农业物联网系统,让操作者即使身处外地,也能远程操控田间管理——轻触屏幕,千米外的无人清沟机随即启动,沿着预设的厘米级精度路线匀速前进,翻耕深度、行进角度等数据实时回传。“过去农机手一天最多耕50亩,现在远程控制效率翻多倍,还能避免重耕漏耕。”他补充道,“等这套系统全面铺开,整片农场都会变成‘数字大田’!”

在农场东北角,一台形似路灯的虫情测报机正24小时值守。它能自动诱捕害虫、拍照识别种类,并通过物联网将数据实时传回控制中心。“以前发现虫害得靠经验判断,现在机器10分钟就能锁定‘目标’,我们直接连线专家获取防治方案,科学又高效!”夏洪宇边说边展示手机上的监测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让农田管理尽在掌握。

专家与农户的双向奔赴

春耕时节,不仅农民忙碌,句容市30余名农技人员也开启了“连轴转”模式。据句容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唐明介绍,由该市农业部门组建的12支技术指导队正深入各村镇开展“进村入户”行动。

“老夏,你这片田的麦苗分蘖偏少,得抓紧补施返青肥。东头那块地长势旺,肥量要控一控。”在何庄村麦田里,农技专家陈娟正蹲在地上拨开麦苗,仔细查看根系发育情况。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地块的苗情数据。“今年全市小麦整体长势好于往年,但局部田块存在苗情不均衡问题。我们根据前期田间调查结果,制定了‘一田一策’管理方案。”

“与此同时,一场守护春耕的‘护农行动’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农资监管执法队伍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对句容全市170余家农资经营门店进行拉网式排查。我们重点检查种子、化肥、农药的质量和标签,决不让问题农资流入田间。”检查人员毛利平表示。截至目前,已出动农资执法人员50余人次。

小农户衔接大农业

在何庄村西侧,占地十余亩的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项目研讨会正在召开,目前,项目正处于设计阶段。据悉,该项目由夏洪宇牵头打造,将成为周边农户的“智慧大脑”。“建成后,这里能提供从农产品深加工到智能仓储的全链条服务。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为不同农户定制种植方案,还能帮他们对接高端市场。”夏洪宇指着规划图介绍。

目前,服务中心旗下的社会化服务队已拥有40台大型农业机具。每台农机都安装了北斗导航和作业监测设备,管理人员通过智慧农场作业平台大屏就能实时查看作业轨迹、面积和效率。“以前管40台农机得配10个调度员,现在3个人就能搞定,作业质量还有保障。”夏洪宇介绍。据悉,后期这支队伍将依托该农业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服务。(通讯员 唐明 陈娟 记者 张凤春 滕庆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2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