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绍兴第六个古城保护日。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明确,每年7月15日为古城保护日。
五年来,越城区对标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坚持守正创新,重塑城市文脉,推进古城整体保护、合理利用,推动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绍兴古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过去五年,越城在古城保护利用方面做了什么工作?又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被借鉴和学习?
顶层设计,越城在不断加码
“绍兴城不大,名人却厚得可怕。”作家马伯庸写道:“比起某些地方挖空心思和名人扯上关系,绍兴可真是淡定多了。”
学者余秋雨也曾自问自答:“我每次去绍兴,总会一再惊讶,这么一座不大的城市,怎么会承载起那么厚重的历史精神,千年不衰?”
明代文人袁宏道更是用了一个诙谐的比喻:“士比鲫鱼多。”
众所周知,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长期以来,对古城的“文化富矿”发掘不够系统、研究不够深入、传承弘扬不够全面,文化区域影响力和对外辐射力与名都名城定位存在差距。几十年来,古城的保护与利用之路怎么走,一直受各方关注。终于在2018年,绍兴对文化古城的保护开启“加速度”:立足长远、统筹谋划古城的保护、利用、管理等。其中最有力的做法是,制定《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以立法手段破解难题,构建起“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体系。
“注重顶层设计,让古城复兴有了‘绍兴范例’。”昨天的活动现场,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大声告诉参会嘉宾,“我们对标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立体式构筑古城保护利用的四梁八柱。”信息显示,在“四个一”制度保障下,越城全面发挥市、区两级协同的耦合效应,五年来,古城范围内共实施重点项目223个,累计完成投资约140亿元。在规划研究方面,已修编第三轮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并落实“十四五”古城保护规划,开展25项专项规划研究,一大批咨政成果、规划设计项目被各方认可。在规范管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实施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推动古城管理条块协同、高质高效,制定古建修缮、文物勘查、产业引导等系列政策、办法及标准规范,编纂保护对象普查名录191处,不断提高古城保护利用的专业能力。
阳明故里成为古城保护利用新范例。 记者 何雯 摄
保护优先,仓桥直街打了个样
在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一条街河相依的石板街巷便是著名的仓桥直街。这里临街房屋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多为清末民初老建筑,其中各式台门43个。“这里不仅保留858户原住民,而且延续原有居民生活场景,能够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市名城办有关人士说,越城守护仓桥直街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
“不光是仓桥直街,其他老的场景同样注重保护优先。”昨天,在活动现场,越城区有关人士说,越城始终坚持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以“绣花”功夫织补修缮。
以整体格局风貌呈现为例,近年来,越城以强有力的决心,推动古城非核心功能疏解,对绍兴大厦、原绍兴市政府大院等高层建筑实施降层改造,建成绍兴名人馆、绍兴清廉馆、绍兴气象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越子城”成功入围浙江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
聚焦宜居环境方面,越城以“微”理念改造提升古城基础设施配套,寻求古城遗产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的平衡点。数据显示,五年来,越城已改造老旧小区119个,惠及居民3.3万户,完成历史街区提升6万平方米,全域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街巷社区环境整治,内河水质保持在三类及以上标准,再现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江南盛景。
各类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成立专家委员会、编制名城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名录等方式,让古城保护“不走形”;通过开发古城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古城数字馆、上线“绍兴古城”App等形式,实现古城保护“数智化”,让古城烟火气全面升腾。数据显示,古城内已完成55处历史建筑挂牌测绘建档,新增开放名人故居21处,开设非遗形象门店30家。
古城内老街区如何更好保护,越城已有明确方向。“其他历史文化街区下一步怎么办,可以参照仓桥直街的模式做。”越城区委相关负责人强调。记者了解到,越城已就仓桥直街保护工作形成经验。昨天在活动现场,仓桥直街保护经验及提升行动计划发布: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第一、文脉传承、机制创新和久久为功,提升行动有10个,分别为仓桥直街精提升行动、仓桥直街经验扩面行动、传统民居微更新行动、名人故居激活行动、考古发掘展示行动、特色演艺培育行动、文旅活动引流行动、非遗文创打造行动、品牌宣传推介行动、综合环境整治行动。“微改造是为了让生活更舒适。无论本地人还是外乡人,身处古城,总能获得满满幸福感和归属感。”家住北海街道西湖新村小区的孟先生说。
文旅融合,古城呈现年轻态
一个月内,古城迎来两场大型演唱会(迪荡音乐节、任贤齐巡回演唱会),这是家住北海街道胜利西村小区的赵女士没有想到的。“感觉一下‘冒出来’,城市活力被彻底激发。”她感慨。
古城变了,尤其近几年更是呈现年轻态。和赵女士一样,很多市民也有这种感觉。的确是这样——古城的走红,是越城苦心经营的结果。“五年来,越城充分挖掘古城文化大IP,以‘老’‘旧’迎合‘青’‘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创业、生活。”越城区有关人士介绍,一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出台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细化工作任务清单56项,统筹推动古城文化、商贸、旅游发展,历史性创成5A级景区城;一方面持续强化项目领航,在重要历史文脉节点打造徐渭艺术馆、孑民图书馆、北纬30°展示馆等文化地标,推动文化瑰宝“串珠成链”;建设“小吃、茶饮、酒吧”三条特色街区,提档升级同心楼等一批老字号;推出“研学游”经典游线10余条,鲁迅故里年均研学实践学生超50万人次。此外,还不断强化业态引导。比如,扶持古城民间文化场馆和文化艺术发展,实施“古城青年创客”计划,累计招引574家创客入驻古城。比如,创新台门招商模式,推出缪家台门、李家台门等首批10个台门,有效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酒香也怕巷子深。古城“出圈”,离不开“吆喝”。“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千年古城的韵味与气质,让古城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走向世界舞台。”昨天的活动上,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最近几年,越城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越来越多,比如,每年举办“7∙15”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去年更是高规格举办古城文化传承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汇聚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社会高度关注。活动载体也越来越多,如精心策划“古城四季”品牌活动,成功举办山阴城隍庙会等传统活动,创新开展越马、Citywalk等特色活动。依托“名士之乡”资源,举办王阳明、鲁迅、蔡元培等名人诞辰纪念活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以古城为核心景区的越城区实现旅游人数2545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40%。
为让运河文化可观、可感、可触,这几年,越城做了不少尝试:建设运河园区,做好运河文旅、文创、文博相关文章;以迪荡湖为核,推出运河水上精品游线,打造文旅融合新爆款;以浙东运河为脉,推进运河片区特色联动,创新开发运河诗会、画舫巡游等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感、生活味。不久之后,以“河城共生”为主题的保护利用项目也将不断上新。“原来,越城一直在讲守正创新古城故事,难怪这座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昨天,听了绍兴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的介绍,一位与会专家忍不住点赞。
“历经2500年芳华,古城依旧熠熠生辉,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越城区有关人士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在保护、传承、利用古城文化上下功夫,加快打造一座具有国际品质、中国气派、江南特色的世界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