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创新药加快“下南洋” 不仅拿下欧美药品认证 还在新兴国家市场加快布局

  记者 刘惠宇 吴丹璐

  又到一年财报季,今年上海药企“成绩单”亮点颇多,前有复宏汉霖、和黄医药扭亏为盈,后有君实生物亏损收窄,药企资金流情况大幅改善。

  喜人业绩背后,药企利润增加有其共性。仔细查看财报,可以发现不少企业都在2023年加快了出海的进程,不仅拿下欧美药品认证,还在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市场加快营销布局。

  这同样不仅仅是上海药企的选择。普华永道《2015—2023年中国企业东南亚地区医疗行业投资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去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医疗市场的直投事件达到13件,较前一年翻番。经过一轮“欧美认证热”的国产生物医药行业,正在上演新版的“下南洋”,并通过授权出海、自建渠道等方式,逐步扩大中国药企在新兴国家的品牌影响力,以期真正实现从“代工厂”到“跨国药企”的转型。

  “下南洋”瞄准可观潜在需求

  自去年起,国内多个头部药企猛攻欧美药品认证,甚至还出现了PD-1创新药扎堆登陆欧美市场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创新药赛道太过拥挤,发展空间有限,药企通过“出海”可以快速实现其产品商业化。

  随着时间推移,国产药企在完成欧美药品认证后,逐渐开始发力布局全球多个新兴市场,东南亚就是其中典型。

  这波浪潮中,不少上海药企正在行动。就在今年3月初,复宏汉霖宣布汉曲优在泰国和菲律宾获批上市。这款产品曾是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中欧双批单抗药物,后又成功在新加坡、柬埔寨、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另外,上海最大的药企上药集团也在东南亚多有布局。3月29日,上药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表示,目前上药泰国已完成自有产品上市,完成相关产品线引进,取得销售收入;上药新加坡公司完成两款产品引进,实现稳定运营;在菲律宾市场,上药也取得准入突破,部分产品拟于近期上市。

  东南亚市场为何如此受青睐?中国企业在地理、文化上有优势,但更重要的是,东南亚市场的潜在需求可观。

  东南亚人口密集,且经济增速较快,区域市场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还有很多。尽管目前东南亚医药市场总的体量还远比不上欧美市场,但数据显示,2022年—2026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医药市场平均5年复合增速为5%—8%,发达市场国家5年复合增速只有2%—5%。“如果因为它目前市场小就视而不见,今后三年或五年,就会因为它的高增长而失去这个市场。”君实生物副董事长李宁表示。

  激烈竞争中,机会仍在创新力

  上海药企“下南洋”寻机遇,实际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即使是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东南亚市场,中国药企想要获取市场份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据普华永道分析,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东南亚市场医疗投资的主要参与者。在仿制药领域,印度和巴基斯坦产品的价格优势也非常明显。这些国家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都强于中国。

  要想从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国产药企的机会仍在创新能力。通过提高技术实力和制造能力,国产药企在“首仿药”上更具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仿制药的同质化竞争。上海医药国际业务事业部总经理严军介绍,在很多新兴国家市场,“首仿药”的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当原研药品的专利保护期过期后,市场需要一段时间沉淀才能拿出仿制产品,这就给了国产药企机会。“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逐步扩大,技术实力提高,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较快的市场反应。”严军介绍,现在不少国产药企都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做“首仿药”,随后快速推广到东南亚、中东、北非等市场,以更好实现市场进入。

  除了高端仿制药,越来越多的国产药企开始考虑拓展东南亚的创新药市场。例如君实生物就计划将其出口美国的特瑞普利单抗以及多款临床候选产品,平移出口到东南亚。“国产药企的创新能力强于印度或东南亚企业,这是我们的优势。”李宁表示,生物类似药或创新药等专利产品在东南亚的市场空间更大。同时,从商业上来看,创新药的边际利润也更高,投资效应也更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产药企选择先赴欧美完成高标准注册,再到东南亚等区域上市的原因。

  往产业链下游价值链上游走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中国的好药品真正闯出影响力?

  目前主流的出海模式有两种,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船”就是营销网络,通俗地说,前者是海外授权其他公司进行商业化营销,后者则是依托自己的营销网络进行海外直营。

  两种策略君实药业都在尝试。在新加坡,由于文化环境、推广环境较为相似,君实生物计划进行独立的商业化运作,使用产品在美国注册的品牌进行直营。在东南亚其他9个国家,则选择合作销售。去年3月,君实生物与康联达生技在新加坡举办签约仪式。双方宣布,将设立合资公司在东南亚地区9个国家对PD-1特瑞普利单抗进行合作开发和商业化运营。

  借船出海,也是大多数中国药企会选择的出海方式。相比于消费品,药品出口有其特殊性,不统一的标准是核心难点,这一点在以碎片化为特点的东南亚市场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上药集团十多年的借船出海实践中,严军意识到,如果只是单纯的生产型企业,无法直接感知市场,也难以建立品牌价值。即使研发出优质产品,也只能获取最初步的商业权益。

  2022年,上药泰国有限责任公司、上药新加坡合资公司正式成立,2023年上药阿联酋公司成立,这三家海外公司将联合上药原有东南亚和非洲布局的本地实体公司一起,依托上海医药产品管线,布局当地的营销网络,拓展公司海外业务。

  “现在,我们希望往产业链下游、价值链上游走。”严军表示,上药集团正积极探索海外市场的临床试验和注册,同时希望能够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链主,把更多更好的中国医药产品,带到更加广泛的市场。未来三年间,预计将有50多款来自其他中国药企的产品通过上药渠道在东南亚市场上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