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涡河之滨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3700多年前,商汤建都于亳,开启了她厚重的历史,2000年,地级亳州市成立,全省最年轻的她,发展进入新篇章。
新时代,新亳州,新发展。
经济总量十年连跨12个百亿台阶,进入全省前八位、长三角前三十强。
2023年获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是皖北六市唯一。
“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1位……
古老又年轻的亳州,近年来全面实施“六一战略”,探索出一条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如今,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亳州航船,正破浪远行。
市内有突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1017.9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215.8亿元,十年连跨12个百亿台阶,总量进入全省前八位、长三角前三十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4年的7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60亿元,年均增长9.2%。2023年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居5个优秀市第2位、信访工作考核居全省第2位、河(湖)长制实施情况考核居全省第1位,均为历年最好位次。市和三县一区均获评省文明城市(城区)。
皖北走前列
2023年以来,经济运行考核连续六个季度居全省前6位、皖北六市前2位,是皖北六市唯一在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工作会议上作过交流发言的市,也是全省作过两次交流发言的三个市之一。获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是皖北六市唯一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综合排名居皖北六市第2位。皖北首家保税芝麻仓库、药食同源商品仓库投入使用。
全省靠前站
“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9%、居全省第2位。今年上半年,在省反馈的24项指标中,我市增速居全省前八位的有20项、前三位的有11项、第一位的有4项。先后6次获评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优秀等次,6次获评省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单位。亳药产业集群获批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医药工作全省考评“九连冠”。连续8年在全省脱贫攻坚和有效衔接考核中获评“好”的等次、为全省唯一市。2022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居全省第一档次第1位,2023年度居全省第3位。2023年度“万企兴万村”行动民营企业参与数、实施项目数、获评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项目数均居全省第1位。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棚户区改造、药品监管、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7项工作获2023年省政府督查激励。
全国有位置
我市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成功入选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单位。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做法获国务院食安办2次专刊推介,创新打造“一镇一委一站”城乡基层火灾防控组织体系获国务院安委办充分肯定并专题调研。改革做法连续6年获评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市,获评全国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在中国改革(2023)年会上作经验介绍。与华为公司合作研发全球首个华佗中医药大模型。
壮大实体经济 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坚持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举全市之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2023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1852.5亿元,其中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426亿元、增长19.5%。今年上半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1135.45亿元、增长8.6%,其中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234亿元、增长7.5%。中药出口额占全省81.1%、全国10%。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21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中药企业126家、超10亿元企业4家。累计落户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引进中药大品种61个。养生花茶生产企业产量、销量均占全国70%以上,连续5次获评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聚力建设华夏酒城,全市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59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古井集团2023年实现产值243.81亿元、营业收入215.68亿元,分别增长6.18%、22.51%。投资96亿元的古井贡酒酿酒生产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将于9月全面建成投产。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交出沉甸甸的“丰收答卷”,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量连续10年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1/8以上,连续4年超100亿斤,其中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的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今年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稳居全省第2位。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全省销往沪苏浙地区的农产品和加工品1/5都是“亳州牌”。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连续8年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558.1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92.73亿元,分别增长73.49%、82.53%,是2019年的113.68%、118.63%。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904.0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6.71亿元,分别增长8.6%、17.1%。
大力推动新能源等六大新兴产业集聚成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3年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1.1%、居全省第1位;今年上半年产值241.8亿元、增长7.8%、居全省第5位、皖北六市第1位,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30.9%。结合亳州资源禀赋、科研条件、承载能力等,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注重改革实效 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在全国首创“税信通”联合激励机制,获评全国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首创“免申即享”工作做法获评2021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和安徽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并在全国推广,累计为全市9972家企业免申发放资金7.02亿元;首创“退休一次办”做法获评2022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2023年度长三角智慧城市优秀案例、2024年第七届全国政务服务博览会“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创新案例并在全国推广;首创“无感互认”改革获评2023年度“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务特别推荐案例、智慧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获评市。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获评全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考核“优秀”等次。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2021年以来累计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53个、总投资3949.9亿元,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9个。上海市奉贤区投资30亿元的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将于9月建成投用。
全力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全市现有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9家、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40个;高新技术企业4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所需所急所盼,出台《亳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常态化开展“周六政企面对面解难题”“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等为企服务活动,依法依规、穷尽办法、倾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连续9年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先后发出3封家书,引导亳州老乡返乡创业,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促进融合发展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力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2023年城镇化率45.95%,增幅居全省第1位。连续3年获评城市体检全国样本城市。大力建设联通周边市县快速通道,开通至河南省鹿邑县、夏邑县两条跨省公交线路。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累计入选省级精品示范村1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占比38%。蒙城县、谯城区连续3年获评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坚持推动“公铁水空”协同发展,阜蒙淮城际铁路亳州段加快建设,亳州机场主体工程完工、预计年底通航,涡河航道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亳蒙高速二期预计明年通车,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坚持民生为大 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4%以上。2023年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5%,居全省第3、4位;今年上半年分别增长4.8%、7.5%,居全省第2、1位。
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十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04所,增加学位37.4万个。实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已建成项目8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三级中医医院县级全覆盖。
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获评2023年省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获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级荣誉13项。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9年下降,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连续7年居全省第1位。
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安全生产工作先后9年获评全省优秀。
全面从严治党 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全会精神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连续三年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获评“好”等次。树牢“既出好成绩、又出好干部”的用人导向,大胆使用锐意进取、敢打敢拼的“狮子型”干部,不亏待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型”干部,及时调换四平八稳、不思进取的“绵羊型”干部和连续两年考核居全省后位的干部,近三年市委从急难险重一线提拔、进一步使用及晋升职级干部353人。2023年省对市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总体评价、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情况评价、对上一年度评议反映问题整改情况评价三项指标,我市满意度分值均为100分,新提拔干部认同率均值为100%,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
持续深化“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和市县乡村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在全国率先公布市级负责同志和市直单位、县区、乡镇748位负责同志手机号码,16位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累计接电交办群众和企业反映事项39884件,去重后25720件,办结率、满意率分别为99.2%、93.5%。制定实施持续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三十条措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政治生态。(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