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接近尾声,家长、孩子都在为开学做着准备。从悠闲的暑假生活转入新学期、步入新校园,不同阶段的孩子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表现。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升学焦虑?本期教育版面邀请各个学龄段的资深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开学综合征、升学焦虑的成因并献上锦囊妙计,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至新学期。
关键词:幼儿园新生、情绪变化
摆脱焦虑,快乐入园
进入新环境,少了家人陪伴,部分初次入园的幼儿容易陷入“分离焦虑”。靖江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顾红云梳理了近年遇到的案例,指出孩子哭闹背后的求助信号,为家长提供这些情绪问题的针对性指导。
“随着幼儿园游戏化的入园适应活动安排以及托育率的提高,多数小班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能够较为平静地接受与家长的分离。”顾红云说,多年前那种“‘哇’声一片”的开学景象已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个别孩子分离焦虑严重,主要表现为:早晨一起床就反复问“今天要不要上学”或者念叨“我不要上幼儿园”;到了园门口大声哭闹,紧紧抱着家长不肯撒手。一些幼儿持续两周出现以上情绪,甚至更久。针对幼儿可能出现的情绪变化,家长在入园前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期待,锻炼和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近年来小班老师们还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适应后焦虑”。适应后焦虑主要表现有:孩子已基本适应集体生活,但两三周以后,特别是国庆长假后入园哭闹现象比较严重。站在孩子角度,当幼儿园带来的新鲜感慢慢褪去,约束感占据上风。这时候孩子会抗拒入园,想方设法赖在家里。“适应后焦虑”还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幼儿在家门口、幼儿园门口对“上学”的反应强烈,但进入教室后就好了。家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入园认同,经常和孩子聊一聊“爸爸妈妈要上班,宝宝要上幼儿园”的话题。另一方面,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向积极的入园收获。周末也保持午睡、早睡早起等良好习惯,避免孩子将园内生活要求视作额外负担。
关键词:小升初、学习压力
拥抱变化,向阳成长
从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迈向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中学阶段,这不仅是一场学习环境的变迁,更是孩子身心成长的一次飞跃。
外国语学校老师程春梅担任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多年。程春梅分析,小学毕业后的这个暑期,学生的自我支配时间较多,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失去学校规律作息约束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可能还会有昼夜颠倒、网络依赖等现象。当学习内容和难度大幅增加,如果缺乏相匹配的学习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带来的后果有很多。尤其是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是班里的佼佼者,极可能会为自己进入初中不能继续名列前茅而担忧。
针对小升初孩子的这些困扰,家长应如何疏导呢?首先,引导孩子直面现实。家长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初中学习压力比小学更大的事实,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家长要多用一些正向、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分析自身的学习优势,分析初中的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其次,尽快调整作息时间。早上固定起床时间,晚上到时间就营造睡觉氛围,逐渐关闭“假期模式”,开启“开学模式”。家庭活动也要逐渐趋于安静,以家庭阅读、亲子锻炼等活动为主,慢慢过渡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学生要自我探索合理调节情绪的办法,这些办法有很多,比如:向身边人倾诉、写日记、运动、听音乐、深呼吸等。家长也可以抓住假期的“尾巴”,可以为孩子组织一次开学前家庭会议,让孩子描述他的假期生活,给假期做一个书面总结。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一份详尽的学习计划。家长和孩子都不必过于紧张和担忧,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关键词:青春期、独立、榜样示范
迎接挑战,内外兼修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开学焦虑也更甚其他年龄段。步入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育速度加快,身心变化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随着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不知所措。目前,我市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秋学期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持续完善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课程资源包。市教育局制作的“开学那点事儿”系列课堂的视频中,就有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变化、家长可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等内容。记者进行了相应整理,供家长参考。
家长要开始和孩子进行“成人式”的对话。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追求独立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是大人了想要独立,并希望能在周围人尤其是家长身上获得这种需求的满足。家长需注意改变教育方式和相处模式,不能当他们是小孩那样教育、管教、指挥、控制等,应该把他们当作成人,在照顾好保护好孩子的同时,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预留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交流和沟通,给予他们及时的支持和正确引导。
家长要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倾听。优秀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喜怒哀惧,与孩子交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倾听孩子的声音和需求,不要轻易质疑孩子的能力和想法。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多鼓励孩子,给他们信心,成为孩子的“精神靠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学习压力下产生焦虑心理难以避免,家长要及时发现和帮助孩子,避免问题积压。闲暇时,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周末带孩子出外散步、游泳、爬山等,或者假期在孩子完成学习计划后来一场温馨快乐的亲子游。
家长可以利用榜样示范的方式,鼓励孩子。家长以身作则,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比如每天抽时间,远离手机或电脑等,捧起书本专心阅读,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耳濡目染中,孩子将养成自主阅读和高效学习的好习惯,受益终生。
家长要给予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自我成长空间。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家长在尊重孩子喜好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让孩子学习某一种乐器,坚持某一项体育锻炼,研究某一类事物。此外,要鼓励孩子多关心时事,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关键词:快节奏学习、高考焦虑、人际关系
适应当下,勇敢逐梦
步入学习节奏更加紧凑的高中,很多青少年一开始都会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可能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角色转变等方面。省靖中心理健康教师朱雯娴结合教学实际,围绕“考试焦虑、交友”等关键词,给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心理调适的小妙招,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和发展自我。
“开学前,做好高中学习的方法准备,这一点特别重要。” 朱雯娴说,曾经有人将初中到高中学习上的过渡称作“断崖式跨越”。这是因为高一年级的知识量比整个初中三年所有知识点加起来还要多,学业压力变大。高中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明显加强,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高一阶段,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心理准备:注重日常积累,防止“目标间歇”。整个暑假的放松会导致学生在入学后丧失目标和动力,这就是“目标间歇”或“目标暂时性缺失”,也是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近期,新生可以给自己制定好系统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小步子策略,获得自信。
比起幼儿、小学,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学生身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思考 “自我”,尝试在集体中定位自己。一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会出现心灵的迷茫和困惑。这时期,学生会情绪暴躁,内心越发敏感,容易陷入焦虑和烦恼之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不要在与他人盲目的比较中迷失了自己。家长们也要正向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挖掘自身的优点,看到点滴进步和自身的价值,持续性地为他们赋能。这个特殊时期,家长切莫习惯性地将孩子与其他同学作对比,一味打压只会使他们丧失自信,最终因找不到成长的动力而被动地选择逃避。
真诚的友谊是一笔财富,高中生除了埋头学习,也应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初中阶段的同伴交往是因为兴趣相同,有共同语言,高中阶段则是因为彼此有相似的价值观。因为只有价值观一致,彼此才能够互相提供情感支持。高中阶段的学生想要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就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主动大方地去寻找新伙伴。在新的集体刚刚建立的时候,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伙伴,一旦各自的朋友圈子形成就不太容易改变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些学生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那么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容易形单影只。主动打招呼、介绍自己,是交友的第一步;不要对新朋友要求“太高”。获得知心好友不仅需要尊重、真诚、体谅等必要条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进入新的环境,刚刚交到的朋友在很多方面不能和以往的老友相比。放下过高的期望,才容易获得新的美好友谊;学会享受孤独。如果你努力了,还是没有能够找到知心朋友,也可以学着享受孤独。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固然很幸运,但如果暂时没有,不妨学会享受孤独。高中时期的首要目的是求学,不妨专注自身发展。当自身足够优秀时,自然会吸引别人主动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