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们在参观拍摄。记者 曹国栋 摄
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记者、摄影名家正在采风拍摄。记者 张大岗 摄
在摄影人眼中,合肥是一座怎样的城市?9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中央、省、市媒体记者、摄影名家齐聚合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入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实地采访拍摄。间隙,三位业界大咖对着镜头诉说着自己对合肥的印象,纷纷感慨:变化真的太大了!
“长枪短炮”对准靓丽车型
走近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款车身印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的敞篷客车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摄影大咖纷纷“长枪短炮”地对准它,拍摄下精彩图片。
据了解,这是2015年在“七十周年大阅兵”上出现的九·三阅兵车,由安凯客车设计制造,名为“敞篷版安凯宝斯通客车”,当年就是这辆车搭载着抗战老兵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安凯客车也成为唯一直接参加大阅兵的客车品牌。
安凯汽车展厅。记者 郭如琦 摄
摄影大咖们一边记录车型,一边上车感受当年风采。工作人员介绍,考虑到抗战英雄们年纪较大行动不便,因此每个座椅的高度都能调节,且为每个成员都提供空调,这一设计为国内首创。
如果说这款极富有纪念价值的汽车,让现场的摄影专家震撼不已,那么本土企业蔚来所展示的电动超跑EP9则赚足眼球。
流畅的线条、科幻的设计、强大的性能……一走进展厅,摄影家们便被这款极具特色的跑车吸引,从车身到内饰全方位记录,好不过瘾。
蔚来换电站。记者 郭如琦 摄
蔚来f2工厂魔方盒子。记者 张大岗 摄
据了解,这款电动超跑于2016年11月21日正式发布,作为一款专门为赛道环境打造的超跑,蔚来EP9有着非常科幻、非常前卫的外观,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360马力,车辆行驶的极速可达313km/h。
听到这串数字,大家无不感慨国内汽车制造的强大。来自长沙晚报的时政新闻部摄影记者贺文兵表示,本次活动见到不少新车和稀有车型,包括刚刚上市的大众ID·与众、蔚来EP9等,不仅外观酷炫,而且十分智能。
深入一线 感受智能制造
除了将镜头对准夺目车型,摄影师们还深入参观位于合肥的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工厂,深入生产一线,感受智能制造的魅力。
不间断运作的机械化手臂、穿行而过的导航机器人、防尘防光的遮罩帘……走近大众安徽智能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工厂高达96%的自动化率让大咖们十分惊讶。
大众安徽智能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工人在忙碌。记者 郭如琦 摄
比亚迪合肥公司总装生产线。记者 张大岗 摄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大家来到“泰坦机器人”前,这款机器人的主要“工作”是托举并运送车的底盘。“平常的机器只能托起400-500公斤,而这个超级机器人能举起1.3吨,可谓是‘力大无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走在基地之中,不时有装载着汽车零件的机器人穿行而过,这让摄影老师们十分好奇。工作人员介绍,这是AGV智能导航机器人,当工位缺少零件时,便会在系统中下达指令,发出缺货信号,附近的机器人自动上料送货,随后根据地上的二维码以及后台算法,自动生成最近的路线,能提高30%的工作效率。
江淮汽车新港基地。记者 郭如琦 摄
在江淮汽车新港基地,摄影大咖们深入整车制造产业线,对每个环节进行拍摄,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连成合肥汽车制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底盘主线到轮胎装配,每一道工艺都井然有序,彰显着“合肥造”的实力。记者了解到,江淮汽车新港商用车基地为江淮汽车商用车制造公司所在地,年产整车20万台,是江淮汽车按照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打造的全球轻卡样板零碳工厂,凭借一系列低碳节能措施,该基地也成为安徽省汽车行业中首家获得权威认证的“碳中和工厂”。
“老朋友”再访合肥 感慨日新月异
从“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近年来,合肥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支持、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活动中,不少嘉宾都感慨,合肥现在的变化真的太大了!
摄影师在拍摄智能电动汽车产线。记者 郭如琦 摄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主题团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的眼中,科技创新是这座城市的气质。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几乎每两年或三年都会来一次合肥,也算是亲眼见证了合肥的发展。”陈小波在采访中表示,近些年的合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尤其对科技发展非常关注,科学岛、中国科技大学等都在此聚集。“这次来合肥了解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发展得很不错,这是可喜可贺的,才吸引这么多摄影者来共同见证。”
俯瞰下的派河港集装箱码头。记者 郭如琦 摄
10年前,来自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记者张龙来过合肥,这次拍摄也算是故地重游。
“合肥这几年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面貌更新非常快,而且城市活力也很好,城市很有温度。”在参观汽车企业和工厂的过程中,从业二十余年的张龙感慨,合肥新势力的不断涌入,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和力量,这点让他感受十分深刻。“工厂里车间环境一尘不染、温度适宜,车辆有条不紊地沿着流水线逐步前进,这种新势力造车在国内树立了标杆。”
同样故地重游的还有扬子晚报视频新闻部主任宋峤,大约七八年前,宋峤曾两次来到合肥,当时是参加江淮汽车的活动。“那时还没有这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只有传统造车业,我们在车间里拍了很多画面,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
在这位“老朋友”的眼中,“合肥造车”已从“制造”向“智造”华丽转身。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润媛/文 吴翰林 罗浩宇 曹国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