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围绕产业转、一切围绕产业干!
强化企业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300家,8项成果入选省科技进步奖,10项成果获评浙江省先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创新平台,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全面建成,浙大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签约落地,省级以上企业科创平台新增数创历年新高……
回望2024年,丽水市科技局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位置,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加速起势,创新丽水活力加快释放。
教科人一体“改革破冰” 融合集成绘就“山色新篇”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以往政策框架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分散归口于不同的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协同不足的困境。为突破格局、打破壁垒,去年,丽水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全新组建生产力和投资促进中心,重塑“一委统领、中心统筹、三办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一体化运行机制。
2024年底,市委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质鲜明的创新型活力城市,高规格召开加快建设创新丽水动员部署会,进一步明确了深入实施人才科教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丽水的“四梁八柱”、工作要求和重点任务,形成工作整体合力,推动丽水教育科技人才多跨事项高效落实。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共生,凝聚发展强大合力,着力破解丽水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的烦恼”,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激发了“山区也能搞创新,加快发展更须搞创新”的“丽水自信”。
正是有了打破壁垒的决心,为丽水的科技创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就在不久前,省委通报全省开发区(园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2024年度开发区创新驱动前十名单,位列第六。正是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丽水经开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去年,全市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8家。
科创平台“聚势成峰” 赋能产业创新“全域图景”
产业兴则城市兴。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而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作为一座正处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转型关键期的城市,丽水全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今年1月21日,浙西南科创产业园一期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这座总投资27亿元的“智创大脑”全面完工。
作为我市“十子连珠”科创平台和十大科创开放平台的核心,浙西南科创产业园以“创丽谷”IP为依托,通过“链式协同创新+场景赋能创新”模式,聚焦未来工厂、未来城市、未来市场等未来场景,建有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总部、人才公寓、科研检测服务机构等,可为企业、人才提供一站式、全要素科技服务。
“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全面完工,意味着集科研、孵化、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即将正式启用,必将为丽水市乃至浙西南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浙西南科创产业园一期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还未正式开园,但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已顺利签约中国通航、沃乐科技、浙江远算科技、时尚合成革材料图书馆等29个“合伙人”项目,涉及低空经济、泛半导体产业、CAE仿真、合成革智能检测技术等众多领域。
过去一年,除了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外,丽水市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约落地浙江大学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研究院将立足丽水市独特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产业基础,发挥好浙江大学‘双一流’学科优势,通过开展生命健康与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工作,力争解决一批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丽水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发展和人才集聚的新引擎。”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签约共建实体化研究院17家,协议约定共建合作经费投入总计12.8亿元,通过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395人,研究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产学研合作项目154项,合同金额5351.53万元。
共性技术“握指成拳” 科技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为着力破解山区城市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协同效能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发展瓶颈,丽水市科技局聚焦“小切口”改革破题,通过深化实施“浙丽转”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构建“市县联动—校地协同—成果共享”的科技赋能产业体系,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一方面,丽水市积极开展市县联动,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印发《丽水市市县联动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探索建立“一县一链一专项”攻关机制,由市、县科技部门联合出资,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投入,构建高效共享的资源投入模式。
另一方面,通过探索“产业+院所+高校”的深度融合体系,建立实施“一县一业一院”大院名校合作机制,加快构建“产业定位科技、科技索引人才、人才依靠教育、教育赋能产业”的创新生态链。
丽水学院智能制造创新团队就是入驻丽水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高校团队之一。自入驻以来,一直通过“校内+校外”的模式开展滚动功能部件领域共性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产业人才培养等工作。
团队负责人张蕊华说:“正是通过与滚动功能部件产业的企业合作,我们团队攻克了直线导轨自动校直等关键技术难题,相关成果实现落地转化,有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此外,丽水还出台《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通过“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助题”开展特色产业链技术攻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围绕特色产业链梳理技术需求114项,立项62项,涉及财政资金3875万元;申报市县联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6项;立项省“尖兵”“领雁”项目13项;立项区域联合基金项目2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系列组合拳下,去年丽水有8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10项成果入选浙江省先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
“你看这个屑,这种屑就比较好,更容易断,不容易缠刀。”在青山钢铁的车削性能评价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操作着专业的车削设备,对数十个不锈钢样本开展严格的车削试验,以测试其切削性能。浙江青山钢铁有限公司凭借其《绿色环保型超易切削不锈钢冶金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次荣获科技进步奖,是对我们企业近年来从资源驱动转向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肯定。这几年,我们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新产品的研发与产品结构的转型,成效显著。”浙江青山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技术副总经理季灯平说。
奋进新征程,丽水市科技局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丽水的重要嘱托,力行“六干”要求,秉持“一切围绕产业转、一切围绕产业干”的理念,自觉扛起“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化人才科教强市战略,乘势而上建设创新丽水,奋力走出以创新为显著标识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