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而美”德企用三年利润越洋投资设立中国总部
举家“重仓”,外资来宁起热潮
用时半年多,经过南京市区投促部门的多方撮合,来自德国的电力驱动设备制造商Moteg终于作出越洋出海的决定。7月初,该公司在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设立了蒙德利电气工程(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凡认为此举意义非凡。“这次来南京投资,是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小而美、特而精,是德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动写照,一大批细分领域的硬核技术,就藏在规模不过几十人的创新型企业里。以Moteg为例,它是德国仅有的5家由欧洲绿色协议资助的公司之一,也是少数获得航空认证(EN 9100)的电机制造商之一,在国内就是“身怀绝技”的“扫地僧”。
重量仅有29kg、体积不过35L的电动空压机,凭借轻量化优势在欧洲市场打出一片天。Moteg以三年一个周期的速度推进技术迭代,第三代电机即将亮相今年9月的德国汉诺威车展,而2017年投用的初代产品时至今日依然能正常使用,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扫地僧”的另一面是,这些企业普遍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深耕德国以及欧洲市场就能“过得很好”的情况下,对于出海扩张特别是远赴中国投资,往往态度谨慎。“有没有目标客户、细分市场有多大、对于产品的接受度如何,这都是影响我们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穆凡说。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南京张开双臂迎接这位来自工业强国的“小企业”。“宏观上来看,园区的制造业体量确实靠支柱型大企业支撑,但我们并没有‘唯规模论’,特别是对于此类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可以快速融入园区的产业生态,为智能制造产业补链、延链,而我们的产业体系和创新要素也能为该企业赋能,带来合作伙伴、优质客户以及高端人才,推动中国公司加快发展壮大,这就是项目背后蕴藏的巨大爆发力。”江宁开发区招商三局局长卢有康说。
去年11月,由南京市投促局、江宁开发区组成的招商小分队直奔德国弗伦兹堡市,在企业总部拜访交流。
出海投资是一件大事,企业负责人对此十分谨慎,最初不愿意打开话匣子,只希望南京方面能帮助对接合作伙伴。在全方位梳理驻区企业后,江宁开发区把两家产业链企业推荐给了Moteg。
他们既是潜在合作伙伴,也是技术含金量的鉴定人。通过初步的业务探讨和产品体验,两家企业很快就认识到Moteg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稀缺性,并将这一结果反馈给园区,更加坚定了后者争取项目落地的决心。
招商打法也随之一变——考虑到Moteg规模不大,再加上初进中国市场,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在所难免。因此,园区没有选择传统的“对赌协议”思路,而是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全周期的扶持计划,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匹配激励政策。
随后半年里,企业高管数次飞赴南京,考察载体、调研园区、走访合作伙伴,信心由此一步步建立起来。“首次的投资额并不大,但也相当于Moteg近3年的利润总和,这已足够代表我们对在南京发展以及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决心。”穆凡说。
“这次的投资规模,对于招商指标和绩效的直接贡献并不突出。”卢有康认为,花大心思招引该项目的更大意义在于,打造德国中小企业来宁投资兴业的成功案例,打消德国企业出海投资的顾虑,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高精尖企业越洋而来。
今年4月,由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投促局与鼓楼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德国中小企业创新合作对接会在宁召开。集聚了三分之一德国“隐形冠军”的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在鼓楼区揭牌设立南京服务中心。
“受到能源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德国中小企业正普遍面临成本上涨等难题,他们也在对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甚至江苏市场就足够大。”该中心负责人唐志红表示,将通过拓展合作网络、搭建合作平台、成立产业基金,打造德国中小企业来宁投资的“桥头堡”。
肩负起“样板间”重任的Moteg,正快速走上新的发展轨道。“先做深入的市场调研,以调研结果引导新公司建立适应中国客户的全新产品体系。”穆凡透露,企业还计划开辟航天发动机的新赛道,有望和江宁开发区的一批航天制造企业形成产业协同,以德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2—3年内,中国公司要逐步搭建起行政、研发、生产、销售部门,全力打造更立体、更综合、更接地气的“中国版Moteg”。
这与招商部门的思路不谋而合。“德国中小企业来华投资是大势所趋。谁能够率先打造最科学、最畅通、最优质的招引和服务体系,谁就能抢先树立起‘金字招牌’,获得更多的德国出海企业青睐。我们就是要抓住当前的起步阶段,这是江宁开发区的最好机会。”卢有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