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原标题:如何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

  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8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专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省经济高开稳走、回升向好,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26亿元,同比增长5.8%,增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保持在10%以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江苏如何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以高质量发展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进行解答。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新活力

  在构建“放得活”“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江苏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使命,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去年全省共排查清理涉及经营主体活动的政策文件15.4万份,废止、修订276份。这体现出江苏服务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心。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处长耿瑛介绍,将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围绕“立”和“破”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立”的方面,着重完善制度规则。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不断完善有利于江苏省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设计,推动江苏省数据条例、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等法规尽早出台;紧扣关键环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破”的方面,着重破除障碍壁垒。健全完善长效排查机制,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工作,打破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坚持查线索、抓整改,坚决纠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坚决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

  今年1月,我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发布,“硬核20条”给民企送上汩汩暖流。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6.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3%、位居全国第一。

  成绩耀眼,但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要素获取、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也不容忽视。

  “最近,我们在做几件事情。发挥好民营企业公平竞争长效机制,包括全面落实市场准入‘非禁即准’‘非限即入’,加快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利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诉求反映机制,把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后续将配套制定民营企业权益保障条例,加快实现我省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沈剑荣表示,将架好政企“连心桥”,做好护企“贴心人”,让广大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放心扩投资,安心谋发展。

  磁吸优质外资,构筑开放新高地

  在新一轮外资招引的竞争中,江苏以力度、速度、创新度以及对国际商务规则、企业发展理念的理解度,再赢外资青睐。

  江苏现有外资企业超过4.3万家,世界500强中有超过400家在江苏投资。一组不断“刷新”的数据,展示江苏鲜明的“开放”标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外资企业一直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沈剑荣表示,江苏将从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切实增强外商投资信心。

  既做“加法”,也做“减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我省将推动制造业利用外资16条和更大力度吸引外资33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同时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发挥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作用,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推进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等领域改革。

  当前,我省将14个重大外资项目列入国家专班项目推进,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帮助其解决好问题和诉求,力争以重点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锚定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一目标,江苏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吸引和扩大利用外资,同时打造“小而美”“专而精”项目,坚定不移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

  中欧班列驰而不息,境外合作多点开花……推开江苏的“开放之门”,可以看到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美好之景——

  当前,全省中欧(亚)班列开行24条线路,覆盖欧亚26个国家近80个站点,今年前7个月开行1480列,同比增长14.7%。我省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近6万个。累计与共建国家缔结友城148对。近10年吸引共建国家来苏留学生26万人次。上半年,江苏对共建国家进出口1.2万亿元,规模创新高,占比稳步提升至44.6%。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既要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要有规则标准的“软联通”,还要有互学互鉴的“心联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荣飞介绍,将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扎实推动阿克套港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签约项目的落地落实,同时,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坚持双向发力,吸引更多共建国家企业来江苏投资、参与中国大市场,推动更多江苏企业高水平“走出去”。

  一个个“小而美”的品牌项目,如春雨润物,为“互联互通”注入活力。目前我省牵头的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今年前7个月,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3.22亿美元,占柬埔寨全国总量约7%。“下一步,我们将更高水平建设标志性工程,努力把合作园区打造为对接国际规则、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王荣飞表示。

  探寻绿色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

  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万亿级台阶的同时,全省PM2.5浓度改善54.8%,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未来,江苏如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探寻绿色未来?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季鸣表示,全省上下将深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大力倡导绿色节俭生活方式。

  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体系,江苏摊开一张“绿色转型”任务蓝图。“围绕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的政策体系。”季鸣介绍,我省将制定低碳导向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举措,为绿色转型提供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同时,还将系统谋划“区域碳预算、市场碳定价、产品碳足迹、企业碳管理、绩效碳考评”体系,研究差别化价格和市场交易举措,积极构建完善节能降碳标准体系。

  “碳足迹”有迹可循,让世界看到江苏制造“含绿量”。江苏将先期聚焦电池、光伏和钢铁等行业,积极开展碳足迹核算,通过打造一站式的全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重点行业碳足迹本地数据库等举措,全力服务企业“绿色出海”。

  点“绿”成金,低碳转型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江苏,能源转型率先迈向“绿色”,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清洁基石——

  风电领域,江苏发电装机容量2299万千瓦,建成沿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海上装机规模全国第一。

  光伏发电领域,江苏装机规模达5200万千瓦,布局徐州采煤塌陷区、沿海滩涂等百万级大型光伏基地,2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

  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080万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容量,相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还多,占全省总装机的41.1%。

  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卢先率表示,江苏将利用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光伏,在机场、高速公路沿线及服务区等开展分布式光伏融合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助力低碳园区、工厂、港口建设需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江苏经济早已从拼速度转向重效益,携“绿”而行、向“高”攀登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我省正着力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建设‘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处长鄂有阳介绍,今年江苏出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指导意见,将打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8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

  突出创新策源,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前,江苏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46个技术方向部署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实施前沿技术研发计划,推动前沿技术应用及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

  鄂有阳表示,江苏将精心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五五”规划,制订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专项规划,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兜牢民生底线,织就百姓幸福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上半年,我省12类55件民生实事项目高效有序推进,总体快于预期目标,整体进度达到60%左右,城乡区域协调步伐加快,经济布局更加均衡,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5%,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07∶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近期,国务院颁布《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江苏下一步有什么新的贯彻落实举措?

  沈剑荣说,后续将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进一步完善人口吸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随迁子女流入地受教育政策、“钱随人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增强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强化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都市圈跨区域协同发展、县城和小城镇支点作用;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和人口支撑,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城镇人口集聚势能;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持续助力江苏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两重”“两新”建设事关民生期盼和经济发展。国家已下达今年前两批“两重”建设项目清单,我省超过200个项目得到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细看这些项目,大多集中在民生领域,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等。

  今年5月,我省印发“两新”行动方案,目前,“两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9.2万台(套),我省组织开展“苏新消费”系列活动,回收废旧汽车16.3万辆、家电260万台。

  “我们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加强重要商品调控,稳妥有序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切实做好能源保供各项工作,全力做好民生和重点领域电力供应保障。”沈剑荣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4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