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的病房和大医院一样,住进来很方便,离家也近。”近日,崇川区新城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宽敞整洁的病房内,74岁的苏奶奶躺在病床上,和来自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交流着。不久前,苏奶奶因头晕、乏力等症状到南通市三院治疗,症状好转后转至新城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有效对接,为居民提供更专业、便捷的诊疗服务。近日,记者走进南通市主城区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感受居民在“家门口”就医的获得感。
社区也有病房 缓解“住院难”
南通市区大医院医疗资源一直十分紧张,病房常年满负荷运转。近年来,为缓解“看病难”问题,南通市对主城区医疗资源进行优化布局,10家三级医院分别对接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类打造城市医疗集团。其中,新城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南通市主城区人口聚集区,与其他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由南通市三院托管,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大病在医院看、小病在社区看,已经成功分流部分患者。”南通市三院科教科科长、新城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陆如建介绍,在该院领建下,新城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共开设29张病床,主要床位设施和南通市三院同标准配备,就诊高峰时期基本满床。
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医联体这个“后盾”,依托南通市三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居民在新城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还可以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南通市崇川区,已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病房,积极履行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诊疗中的职能。
在新城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三上午,南通市三院的护理专家都会到“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坐诊,为有造口护理需求的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和术后康复指导,这也是南通市唯一一家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造口门诊。如今,新城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已能够独立处理部分类型的伤口,比如压力性损伤(压疮)、术后难愈合伤口等,还可以进行肠造口、泌尿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医联体建设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
加大财政投入 提升“软实力”
第一次走进南通市崇川区秦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感叹这里的诊疗环境之好。2023年12月,历经两年多建设,中心完成易地搬迁,设施设备、医疗条件、就医环境、功能布局均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中心能够提供老年人体检、产科检查、中医理疗、疫苗接种等服务,我们还配备了部分高端检查仪器,力求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秦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相锋介绍,该中心拥有30张床位,服务辖区近8万人口,目前日均门诊量达200人次;结合迁建工程,中心投入650万元资金,更新了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DR)、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设备。
硬件基础打得牢,“软实力”也要跟上。秦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后,上级专家定期到中心坐诊,并开展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基层医生面临的突发情况多,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医联体专家的‘传帮带’,实打实地提升了我们的服务能力。”徐相锋感慨地说。
该中心历来注重培养特色专科团队和人才,多次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适合基层的专业技术,不断提高年轻医生的实操能力和诊疗水平。前不久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的护士何莹,考核合格回到基层后,用新学到的中医理疗技术开展服务,深受周边百姓喜欢。
实现双向转诊 服务“接地气”
“您这是老寒腿,最好贴上膏药,要注意保暖,夏天最好不要吹风扇。”在南通市崇川区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邓继红蹲下身子,帮助69岁的顾奶奶卷起裤脚,仔细按压、检查,随后给出治疗和日常保养建议。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医不积极,总是小病小痛能熬就熬、能拖就拖。”邓继红说,南通市二院与陈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后,根据周边百姓需求,常年派驻疼痛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等专家到社区中心坐诊,开展各类慢性病管理。
专家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辖区内不少老年人存在颈肩痛、腰腿痛的毛病。2023年6月,南通市二院依托康复专科特色与优势,整合疼痛科、骨科、老年科、针灸推拿科等多个学科,成立颈肩腰腿痛联合门诊,定期开展义诊服务。居住在陈桥街道的老年人是首批受益者,在专业化检查、治疗、康复“一站式”服务下,不少老人的疼痛问题得到缓解。
秦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南通市六院合作开展的糖尿病特色门诊也深受居民欢迎。该门诊致力于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程管理服务,尤其针对老年人群体,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营养咨询服务。
“建设医联体的初衷就是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畅通双向就诊渠道,提高居民就医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南通市卫生健康委体改处处长徐建丽介绍,南通市依托专科联盟、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域帮扶项目、远程协作网等模式,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同质,在基层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