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龙行龘龘,在江苏石刻文物中寻找龙的身影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有“龙的传人”之称,巍巍中华更被誉为“东方巨龙”。在留存至今的古代文物中,龙的形象无处不在,本期“文脉”版从江苏现存石刻文物中寻找龙的身影,感受江苏地区流传的龙文化。

  古代,龙的形象常出现在宫殿、官署、宗教等建筑上。南京市博物总馆邵磊研究员介绍,在六朝陵墓石刻中,龙纹成为重要的装饰。在南京市栖霞区的六朝萧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地,保存着一件迄今最为完好的南朝石柱,上面刻有一对非常清晰的双龙纹,和人们印象中威猛的龙相比,这对龙身材细长,灵动活泼,呼之欲出。类似的双龙纹,在南京市栖霞区的梁安成康王萧秀墓、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丹阳市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句容市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等六朝墓葬的神道石柱上均可以找到。南朝石柱底部为上圆下方,上为两条头部相连,尾部相交、有角有翼、张口衔珠的螭龙,这一造型在以上墓葬留存的神道石柱上都可以见到,展示了六朝时流行的另一种龙的形象。

  石碑是古代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逝者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古人对石碑的构建和装饰也非常重视。在江苏,现存最早的石碑上的龙纹也来自南朝。邵磊介绍,南朝石碑的碑首一般呈半圆形,顶部圆脊上两侧各浮雕着交结成辫状的双龙。碑首正中也装饰有龙、凤等图案。在南京栖霞的南朝齐梁陵墓区,萧秀、萧憺、萧宏等萧梁贵族墓葬的石碑顶部,均能看到交结成辫状的双龙。其中,梁临川靖惠王萧宏石碑上的龙纹更为华美,除了碑脊上的双龙,碑额上也浅刻着两条翩翩起舞的龙。

  石碑顶部装饰的龙,在民间传说中被称为“负屃”,被人们认为是“龙生九子”之一,它雅好斯文,喜欢盘绕在石碑头顶。六朝之后,高级别的石碑(不仅仅是墓碑)上都能看到盘绕的双龙,也有一些古碑的碑侧也雕刻龙纹。比如,南京栖霞寺的唐代明征君碑,镇江焦山碑林的唐代魏法师碑,苏州的南宋平江图碑,涟水的元代嵇安神道碑,南京的明代天妃宫碑、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淮安的清代惠济祠御碑等等,数不胜数。

  值得一提的还有石碑的碑座龟趺。在六朝陵墓中,龟趺一般雕刻成写实的乌龟形象。此后,龟趺越来越像龙,被认为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民间传说,赑屃善于负重,因此被赋予了驮碑使命。江苏地区古碑的赑屃不胜枚举,以明孝陵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赑屃为例,头似龙首,覆有鳞甲,龇牙咧嘴,威武凶猛,带有更多龙的特征。

  在江苏,石刻上的龙最集中的地方当数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王韦介绍,明孝陵的禁约碑、四方城陛石、享殿前门御碑、享殿陛石、享殿台基等处分布着大量的龙纹雕刻。享殿三层台基上分布多个散水的螭首,在古代曾起到排水作用,可比作这座皇家陵墓的“水龙头”;2007年,明孝陵下马坊前出土了三块巨大高浮雕龙纹石刻,加起来长达5.1米。最大的一块中间高浮雕一条昂首五爪龙,全身满刻鳞纹,造型生动,雕工精美。这一巨大的龙纹石刻至今成谜,有研究者推断,可能是明孝陵某座已消失的大型牌坊的重要构件。

  在其他一些古代重要建筑上,龙也作为重要装饰构件而存在。比如,江南地区水网密布,苏州、南京等地很多古桥上都能看到龙的形象,装饰在桥身两侧,或者分水墩上。一种观点认为,出现在古桥上的龙,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唤“蚣蝮”,传说蚣蝮对水特别钟情,常常栖息在水边靠近桥的位置,因此被视作避水兽或者吸水兽。古人将蚣蝮雕刻在桥上,期盼它保佑桥上行人和桥下船只的安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