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诸葛漪
昨晚7点半,《正红旗下》为一个月的北京人艺上海驻演收官。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北京人艺携《茶馆》《哗变》《日出》《杜甫》《正红旗下》在沪演出15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北京人艺“上海主场”不仅吸引上海本地观众,更有众多外地甚至海外粉丝“为一个节奔赴一座城”,让此次驻演成为金秋上海最热的文化事件。
演得还行才有下一个角色
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濮存昕般白天上课、晚上演戏,成了北京人艺演员在上海的常态。他们走进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音歌剧院,与学生、观众、戏剧爱好者交流。
11月8日上午,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带领演员们又一次来到上海戏剧学院。与以往不同的是,冯远征坐到观众席后排,把讲台让给了七位毕业于上戏的人艺青年演员。
“一定不要停下来,一直往前走。”王卓达在《正红旗下》里饰演德国士兵,“每一场都得好好面对,每个细节都做好。上台前,我都在想,我的台词能不能咬字再清楚些,能不能把意思表达得再明显些,也别过,分寸把握好。总之,每场进步一点点,心一直放在戏里。”
冯远征直言,在人艺必须承受巨大的演出压力。在北京,方洋飞等青年演员晚上10点半演完《正红旗下》,洗把脸,跟着导演何冰排演《哈姆雷特》到次日凌晨3点,下午1点继续排练,晚上演出。
“你会担心自己的表演被埋没吗?”师弟提问,让《杜甫》的演员杨明鑫笑了,“别说剧组导演、同事、舞台监督,连人艺食堂大师傅都在盯着我们的表演。我演完戏,去食堂打饭,大师傅会说,今天不错,演得还行。”
在杨明鑫看来,“你在台上演,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你。行不行,大家说了算。演得还行,才有下一个角色。”
与上海观众共鸣共振
在上海的最后一场演出《正红旗下》,北京人艺依旧在打磨。“大伙对上海之行准备非常充分,在北京耗了很长时间排练,到上海紧锣密鼓进行排练、合成。”演员刘辉透露,这两天剧组研究《茶馆》上海演出,反哺《正红旗下》,“导演叮嘱把台词放慢一点,让上海观众能够听懂、听清。”
“台上在排练,我就在观众席听,剧场挺好的,每个人轻轻说话,都可以听见。”演员王茜华在北京人艺演了28年戏,“习惯了首都剧场,到上海新剧场,每场《正红旗下》,我都在琢磨语速、音量,调整台词的感觉。”
濮存昕在北京看了上话《红楼梦》《英雄儿女》,今年又在上海看了《千里江山图》《繁花》。他表示,北京人艺五部大戏在上海一票难求,给了演员们尤其是年轻人极大鼓励,“我们的信心源于上海,观众席的壮阔场面、雷鸣般的掌声,我们年轻演员受激励了,要把旗帜举住,牌子擦亮,回去继续好好排戏。”
“创造最好的艺术,把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观众,这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业的使命和责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奚美娟说,“每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观众都可以感受到优秀的艺术作品给予的滋养,艺术工作者有机会学习借鉴中外优秀作品,持续提高创作和演出品质,这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文化轨迹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