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长三角旅游攻略

来浙江磐安,带你玩转舞龙非遗文化

  舞龙文化历史悠久,发源于2000多年前,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民俗活动,象征着中国人朴素的情感和淳朴的希望。如今,舞龙文化已和全国各地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数以百种的舞龙文化分支,遍布全球。

  追本溯源,人们发现它们的文化内涵均来自中华舞龙文化发源地——浙江金华磐安。

  顺着故事的脉络,民俗专家通过资料查找、实地探访,在磐安县玉山镇佳村找到了传说中的龙头、龙身、龙尾。村内多处地名均以“龙”相关,村落与其历史人文交相辉映,散发出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每逢正月十五舞龙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这一惊天发现,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现经过舞龙文化传承人张神贤先生的深度挖掘,磐安舞龙故乡景区成功在佳村落地。

  磐安舞龙故乡景区不仅汇聚了全国的舞龙文化,还结合易经太极文化、生肖文化、节气文化,周边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磐安玉山的龙虎大旗、窈川乡依山下村的大纸马、九和的大凉伞、东阳郭宅的大蜡烛等,形成了以舞龙朝圣祭拜,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的优秀人文景点。

  2019年-2020年,景区先后荣获长三角最具网红特质旅游度假区、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旅游度假区称号。

  一本台湾故事书引发的“寻龙记”

  事实上,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金华的这个版本,早在20多年前,就在我国台湾宝岛流传。1999年5月,台湾出版的一套注音版《中国民俗节日故事》第一册中《龙灯》一文,开篇就道:“浙江省金华县有一条大溪,名叫“灵溪”,溪水从北边的奇灵山上发源……”

  《龙灯》的故事绘声绘色,主要讲述了神龙为解金华百姓干旱之苦,行云播雨,得罪天庭,被斩为两半,龙头和龙身分别跌落在灵溪两岸。人们为了纪念神龙,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龙,用一条条板凳组成长龙,将巨龙的身躯接合起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2008年,时任磐安县玉山镇党委书记孔令维找到了这本书,发现佳村的地名、风俗等很多点滴都与这个故事不谋而合。

  这一发现让孔令维欣喜若狂,他便让三位熟悉村中掌故的老人去磐安县城、东阳、义乌及金华走访民俗、地理、文史专家,收集相关书面材料。同时,让村“两委”把旧村改造工程中涉及传说的岩石和石碑保护好,勘查村中口口流传多年的“龙迹”。

  民俗专家也赞同金华发源说

  村民金声扬在寻找资料中惊奇地发现,早在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仲富兰教授就提出了中国舞龙的“金华发源说”。在他编辑的《民俗文化传播》文集中,一篇民间传说《舞龙的来历》也是通篇落脚于金华县。为了核实金华这个版本的传说,仲富兰教授曾经到衢州多次考证,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在《舞龙的来历》一篇中,提到了几个地名“灵溪”、“奇灵山”以及“正月十五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的习俗,民间传说引述的所有地名、溪流等都在“金华县”,而且上述地名都可以在磐安县玉山镇佳村找到,并有族谱和县志等史料可查证。

  传说中的地名就在村里

  佳村位于磐安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600米,距离县城55公里。传说中的灵溪就从这个村穿过,最后汇入曹娥江,长约20公里。

  现在的灵溪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在佳村的东西两头,出现了两次大角度改道,均拐西而去,扭成了两个“N”型:一处在奇灵山前,一处在龙尾巴山前。溪水不东流,本来就让人好奇,村里曾想取直改道,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更让当地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灵溪上的两孔石拱桥——灵溪桥,是灵溪最好的佐证。它最后一次重修为1963年。修前为木廊石桥,从建筑风格可追溯到清初。

  民间传说中提到的灵溪院,是个僧院,正对着灵溪桥,现在已被改造成厂房,尚存塔园遗址。《东阳县志》中有明文记载。康熙十八年赵衍为之记,院僧振济有《灵溪杂咏》诗传世。这可以作为中国舞龙金华发源地之说的旁证。

  从佳村往北步行五分钟,便来到传说中的奇灵山前,这座传说中的“高山”如今只剩海拔650米,看上去更像一块突兀的大岩石。

  据当地人说,佳村附近一带都是丘陵,只有这奇灵山是岩石,原来奇灵山悬崖间还建有一座龙王庙,上山砍柴、采药、放牧的村民路过都会对龙王磕头烧香。据称,曾有取鸟蛋、割草的大人小孩跌落崖谷,但却化险为夷,并无生命之虞。

  龙头、龙身、龙尾皆有出处

  在村中央有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村大队室。紧挨着大队室是几幢木结构的老宅,住着三户姓胡的人家,空房已被拆了,一处宛如龙头的岩石终于现形。

  令人惋惜的是,此前因为碍于通道,村民将拦在路上的“龙鼻”削去了一半,“龙额头”则一直延伸到了三户胡家。胡家的后门有两口水井,井套是清代加上去的,井壁是一整块岩石,天然而成,两口井大小十分对称,连井水的深浅都一样,清澈的井水从未干枯,历代村民称这两口井为“龙眼”。

  在佳村不远处还有一块蛰伏的大岩石名叫“化龙岩”,传说是巨龙被分割后的龙身;村后的来龙岗,地形胜似龙脖子。

  佳村近代出过革命党人大恺法师、同盟会会员孙岂香等,历史学家吴晗幼时曾随父亲到建于唐天佑年间的下觉庵就读,下觉庵正是建在村民俗称的“龙尾巴”上。

  “龙头”在村中央,而“龙身”和“龙尾”则散落村周围,这也和民间传说中“巨龙被斩,被分割的身体散落灵溪”天然契合。

  当地地名多含“龙”字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灵溪、灵山地名的契合,当地地名也多含“龙”字,如花龙坞、金钗龙、蟠龙等等。在这个小村庄的周围,还有一些叫长蛇等和龙紧密相连的地名。一个小小的村庄拥有十余处含龙字的地名,这本身就是少有的现象。

  村中更有史料记载,灵溪南畔有个玉山古茶场,晋代始建茶场庙。茶场庙有春社和秋社。春社迎灯舞龙,秋社迎大旗演社戏。如今古茶场已成为了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古代玉山百姓赶茶场的民俗活动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玉峰周氏家谱》中有一首清代周显岱作的《玉山竹枝词》,说的就是玉山舞龙:“上元灯火赛龙形,龙首龙尾骨节灵。年少女郎连袂出,看灯都集煮茶亭。”

  由此看来,玉山舞龙的风俗也印证了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磐安是名副其实的。

  舞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天下华人同根同源的朴素情感。

  据当地人证实,佳村舞龙始于盛唐时期,因为巨龙正月十五被斩断后,由村民提议在这一天用板凳龙连接的形式让巨龙复活,这个建议得到众村民的响应,第一个龙头在原先的东周畈制作完成,因此这片土地便有了“龙头丘”的名字,第一次舞龙就在这里开始。

  目前,磐安舞龙故乡景区正在完善更多的龙文化,着力组建国家级、世界级的舞龙大会,展现全球各地不同的舞龙文化,并打造万人“龙”字书法展,展现每一条“中国龙”的风采。景区内还设有台风体验馆、地震体验馆、校车逃生体验馆等现代研学科技体验馆。

  舞龙文化传承人张神贤先生曾表示,希望通过寻龙探源、科技体验、爱国教育等活动,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拓展知识广度,一起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磐安中华舞龙故乡景区供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579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