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长三角旅游攻略

广德明德竹扇|一把折扇一江湖

  扇文化

  折扇也有江湖。

  自古至今,折扇始终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子温润如玉,却能以一把折扇打遍江湖,这样的剧情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古人善诗词,当诗词遇上“扇”,便能生出百种情思。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也常常是一扇在手,不同的扇面内容既可显示主人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也能体现其情趣和修养,同时又赋予了折扇文雅玲珑之气。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折扇虽是外来品,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书写了璀璨的一页。这种多以竹木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能折撒自如的扇子,传入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兴于明清。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逐渐提高,折扇又成了人们的新宠。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技艺高超的制扇大师也有不少。

  明德竹扇

  明德竹扇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皖南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折扇制作技艺,在广德的传承已有150余年,一把做工精美的明德折扇需经过5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是中国传统折扇中的精品。

  小小的一把竹扇,却能跃居非遗行列,实为一代代匠人传承创新的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德折扇

  王明德是明德竹扇制作技艺的传人。走进王明德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竹扇制作工具,光是安装在木凳上方的刨刀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样式。工作台上面,摆放着浆糊、竹篾、宣纸等诸多工具,台面上散落着不少刨花,角落里放着一台除湿机。

  “破篾做扇骨是制作竹扇的基本功,讲究准、快、稳。一点点的偏差就会造成原料浪费、出现断篾,一不注意还会弄伤手。而要熟练掌握破篾的技术,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是根本不行的。”王明德表示,制扇的每道工序都很讲究,比如,扇子骨的篾宽窄、厚度、长短都要把握好,否则会影响影响扇子的收拢和伸开,扇面的扇纸裁的要均匀,太毛边了又会影响美观,“精雕细琢方为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葱翠碧绿的竹林

  时间上溯到清代同治年间,广德因战乱出现了大瘟疫,人口大量减少,清政府有计划地组织了豫、鄂、苏、浙等地的人口移民。1864年前后,明德折扇创始人王大仕带着一批身怀制扇技艺的能工巧匠移民到广德县东亭乡高峰村,他们在此落户并依靠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发展制扇业,逐渐创立“明德折扇”这个品牌。

  广德市素有“竹海栗乡”之誉,境内满目青翠、起伏峰峦。尤其是广德市东亭乡南段的高峰村,因区域内丰富的竹资源被命名为“竹海高峰”,并荣登“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榜单。近年来,东亭乡立足于丰富的竹资源,从竹产品营销入手,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竹产业发展。

△东亭山村 段勇/摄

  用最平凡的材料,做出最高的工艺,这就是匠人的精神。王明德用来做扇骨的材料便来源于这方天然竹林。

  生于斯,长于斯,王明德从小便对竹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明德成立了竹制品公司专门生产竹扇。在继承家族传统而独特扇骨打蜡技艺的同时,王明德还创出了新的扇骨制作技艺“贴边里”,这两项独特制作技艺的加成,让明德折扇拥有了扇骨不变形且环保耐用的特点。

  非遗传承

  一把优秀的折扇,第一眼吸引人的,自然是精致的扇面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上,许多文人也积极参与到明德折扇的扇面创作中,用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匠心独运,精心布局,山水花鸟,人物动态中,无不小中见大,体现出典型的江南文化。

△东亭出产的明德折扇

  随着电扇、空调的流行,扇子作为市民们日常生活工具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生产出更多质量好、品种多的扇子,王明德的扇厂在成立技术研发小组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到苏州、杭州、绍兴等扇厂学习取经,到北京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学习。对新材料的使用反复试验、试用;对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不断进行信息跟踪,收集反馈意见,从而进行改进优化……诸此种种,均体现了一代匠人的工匠精神。

  过硬的质量和精美的工艺,使得东亭乡本土竹扇品牌——明德竹扇逐步成为安徽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制作工艺更是入选了安徽省第四批非遗,并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地。

  为了保护和传承竹扇制作技艺,除了“非遗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外,王明德下一步还准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让市民能够零距离接触非遗的魅力。(陈娴/文 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6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