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相关要求,2020年1月1日起,新安江歙县段干流及练江、昌源河、街源河、布射河水域全年禁捕,相关流域渔船、渔具将被清收、拆解。这意味着,养活了一代代沿江百姓的传统捕鱼作业就此按下了“暂停键”,新安江上轻舟撒网、渔舟唱晚等美景或将陷入被长期埋没的哀叹。
对此,黄山市很多人士建议,适当保留渔船、渔具,进行涉旅捕鱼表演,以传承新安江渔文化,留住渔家撒网捕鱼的地方风情图。
坊间声音不断,如何留住渔文化?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美丽蜿蜒的新安江是古徽州人民的母亲河,如血脉一般铺展在这片多山的土地上。这条神奇又富诗意的江河,不仅流淌着徽商的百年辉煌,还浸透着江南的诗情画意。
乘着游船自歙县深渡码头出发,沿着新安江山水画廊慢行,满目苍翠,如诗如画。沿江点缀着九砂古村、新扬民居、龙门瀑布等景点,三潭枇杷、三口蜜桔等特产让人馋涎欲滴,绵潭徽戏、鱼鹰捕鱼等特色项目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古至今,歙县新安江两岸的百姓有打渔的劳作传统,捕鱼劳作是新安江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江面上撑船、撒网、收网,生活得悠然自得。
其中,歙县深渡镇绵潭村是千年古村,相传从北宋起该村村民以打渔为生,形成了九姓捕鱼的民风民俗,“看不够的绵潭戏,打不完的绵潭鱼”的民谣也流传至今……
基于“人水合一”的独特情感,自该保护区要求禁捕之后,当地政府、相关专家、民间人士都积极为此发声,希望留住新安江渔文化。
徽学专家方利山教授认为,新安江文化与徽州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割舍,全年禁渔是为了自然生态保护,但这些捕鱼船只和渔具等如果都拆解销毁也很可惜,会让新安江渔文化走向消亡。
有黄山市政协委员建议,把这些木船、渔网以及渔家生活实物等作为新安江渔文化实物保存,结合新安江深渡码头的山水环境,建一个“渔家博物馆”,建成后打造为新安江旅游文化的亮点。
当地渔民也纷纷表示,祖祖辈辈的渔业记忆丢不得。渔船渔具、鱼鹰捕鱼等传统的作业方式、生产生活世代传承,同时造就了现在的渔村景观环境和渔歌渔风渔俗,这些都是新安江渔文化的重要印记和丰富遗产,应得到及时和有针对性的保护。
坊间声音不断,一时将此事推向了高潮。
据此,当地政府表示,全年禁捕和涉旅捕鱼表演有一定区别,将积极与省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支持新安江捕鱼表演的渔文化保留传承下去,如划定区域表演捕鱼、表演后对鱼放生等,让渔文化继续在新安江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找到了这一突破口后,新安江渔文化保护迎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歙县旅游部门和当地乡镇、企业等联合举办新安江撒网捕鱼作业表演活动,以歙县深渡绵潭的“捕鱼祭”“九姓捕鱼”而衍生的捕鱼表演,成为新安江山水画廊渔文化的核心内容,“新安渔风千古情”实景演出更是受到各方喜爱、成了“网红”。
以“生态旅游”破题,重现渔家风情
新安江蜿蜒百里,两岸崇山峻岭逶迤绵长,云雾山村和古埠亭台散落其间,好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青山绿水之间,绵潭村便如一位沧桑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江畔古樟翠竹之间。
赏一出绵潭徽戏、观一场鱼鹰捕鱼、吮一口新鲜多汁的绵潭枇杷……在这个古老的小村庄,“渔”与“娱”兼得。
新安江传统捕鱼作业养活了一代代沿江百姓,也形成了新安江渔文化。在徽州山水的辉映下,舟船破浪、渔网翻飞、鸬鹚欢腾、鱼儿跳跃的江岸美景,成为展现黄山市山水人文生态的最好诠释,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到来。
最是令人惊艳的,莫过于“新安渔风千古情”演出的时候,人们聚集在岸边,人山人海,各个翘首以盼着,渔民们撑着渔船,运用古老的捕鱼方式大获丰收的精彩景象。如今,“新安渔风千古情”演出已经作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的常态节目推出。
“新安渔风千古情”演出以新安江宽广秀美的清澈水面为舞台,以逶迤连绵的座座山峰为背景,以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为特色,在锣鼓音乐背景的烘托下进行,展现当年九姓族人用传统方式和渔具捕鱼的生动场面。这场大型演出的演员都是当地的渔民。他们用各种传统方式捕鱼,比如踏盆捕鱼、撒网捕鱼、鱼鹰捕鱼等,重现古老的渔文化魅力。
在山峦连绵、群峰叠起、秀水粼粼的新安江畔,古镇渔民们世世代代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积累着生活的硕果。现今,新一代绵潭渔民秉承着最坚韧的精神,续写着“九姓捕鱼”的传奇。
波光嶙峋之中,一尾尾鲜鱼,被渔网裹挟着拽出水面,活蹦乱跳着试图挣脱而去。一众游客,在当地村民土洋结合的普通话引导下,对渔民们高超的捕鱼技术发出连连赞叹,鼓掌声不绝于耳。那声音越过金灿灿的枇杷林,飘过宽阔的江面,在莽莽群山中久久回荡。(文/陈娴 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