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长三角旅游攻略

“横”出国门的三门青蟹,竟是台风刮来的产业?

  秋风起,蟹脚痒。

  提到蟹,别只知道大闸蟹,今年份的青蟹正在“横行”上市。

  青蟹学名为锯缘青蟹,俗称蝤蛑,在我国沿海地区皆有分布。在长三角,青蟹中的NO.1,当属台州三门青蟹,青蟹也是三门最“出圈”的小海鲜之一。

  三门县养殖青蟹已有200多年历史,正宗的三门青蟹色泽光亮呈青蓝色,壳薄螯大,体壮饱满,带有淡淡的青草香,以“壳薄、膏黄、肉嫩、味美”四大特点著称,在众多“老饕”眼里更是一种美味的代名词。

  清朝诗人鲍谦有诗为证:“何物可供郎下酒,糖颓青蟹砺江蚝。”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1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名单,三门青蟹和三门血蚶榜上有名。其中,“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达到46.66亿元。

  清晨,台州市三门县涛头村4000亩海塘波光粼粼,养殖户们撑着竹筏忙碌着,岸边摆满了一筐筐血蛤、蛏子、青蟹。眼前丰收的景象,很难让人想象到,这里曾是三门县最贫穷的村庄之一。

  从一穷二白,到远近闻名的养殖村,再到小海鲜走出国门的“明星村”,20多年的披荆斩棘,使得这个靠海的小村庄走上了海水养殖致富之路。

  说起该村的致富历程,还得“感谢”1997年的11号台风。

  台风刮来的产业

  三门海域辽阔,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滩涂、浅海、海岛等资源,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誉。

  在海水和淡水的冲击下,造成了这里咸淡水的养殖优势,孕育出种类繁多的小海鲜,尤其盛产青蟹,素为“青蟹之乡”。

  在过去,三门一带沿海渔民多采用网捕,当地人称“放蟹拎”。上世纪80年代,因海涂围垦,青蟹自然资源减少,当地渔民渐渐开始围塘进行人工养殖,但是规模并不大,地域分散,只有零星一点。

  真正令青蟹养殖在三门县全面铺开的契机,是因为一场台风。

  1997年11号台风给三门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全县的海塘几乎全部毁掉。整个涛头村在倒灌的海水里泡了40多天,4000余亩橘园、水稻、棉花全部绝收。而且被海水浸泡过久的土地因盐碱过高,三年内无法种植任何作物。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就贫困的村民雪上加霜。

  走投无路的涛头村只能摸索新出路,时任村主任极力主张发展海水养殖业,提出“种改养”,养殖青蟹。

  养殖业风险大,村委会给每户村民发了一张意见征询表。没想到全村373户有325户在“水产养殖”一栏按上了手指印,也是这325个鲜红的指印确定了涛头村日后的发展方向。

  很快,涛头村成立了“三门县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每亩作为一股的方式,将30年土地经营承包经营权投入公司,公司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股田制”公司,“涛头模式”由此形成。

  灾后一年就看到了成效。1998年,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产值达6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262元。养殖青蟹后,涛头村土地亩产达到3000至5000元,相比之前翻了约10倍。

  最初不敢尝试的村民也转变了观念,其余的48户村民悉数入股,涛头村实现全村土地“种改养”。

  在涛头村的示范效应下,三门县掀起了“种改养”的热潮,县内青蟹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到2002年,三门县青蟹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

  现在的涛头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殖业,全村已形成了完整的养殖产业链,年产值超8000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

  一只蟹,成就了一座城。“三门青蟹”因此成了当地的致富金名片,“三门小海鲜”打响了知名度。

  青蟹“横”出国门

  在三门县,拥有一块蟹塘,就等于捧起了“金饭碗”。

  然而,随着三门青蟹养殖规模逐步扩大,村里“人多塘少”,养殖塘供不应求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村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养殖新品种、新结构,养殖收益不断放大,但同时村里的塘租费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250元/亩,涨至5000元/亩。

  导致的结果是,村集体收入蹭蹭往上涨,海塘却成了稀缺资源,谋求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近年来,受到土地、气候等因素影响,养殖业发展遇到瓶颈,越来越多中国农民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海外,跨国养殖。

  涛头村又一次抓住了时代的新机遇。

  林后宜是涛头村最早一批承包养殖塘养青蟹的人,骨子里敢想、敢闯的劲头一直没变。2014年林后宜当选涛头村支部书记,面对村庄如何持续发展、村民如何持续致富的问题,他当机立断,将眼光投向海外。

  村里人有疑虑,毕竟出国一趟路费及消费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林后宜就自掏腰包,带着养殖户和“土专家”们出国找土地。

  2014年9月开始,林后宜带着养殖户、“土专家”、投资人,先后12次赴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考察,依据土地性质、承包成本和气候条件等选择试养地点。

  2016年,林后宜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租下3000亩滩涂,进行青蟹的跨国试养,成效不错。到2019年,雪兰莪州养殖的青蟹售价上涨至每公斤约160元。

  林后宜还有更长远的设想,让马来西亚的三门青蟹与国内青蟹的上市时间形成错峰,弥补春冬两季国内青蟹市场的空白。然而,受全球疫情的影响,他的想法目前是落空了。

  尝到了创富的甜头,跟着林后宜寻找致富密码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本村人外,还有其他村的人,除了台州人外,还有温州人,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

  现在,林后宜麾下的养殖团队中,最远的青蟹已经“爬”到了非洲的莫桑比克。养殖户在当地承包3万亩滩涂,村里提供3万尾蟹苗,横渡大洋后,存活率仍有80%以上。

  2019年,在三门县政府的推动下,涛头村与马来西亚农业大学签订了小海鲜开发合作协议。2019年,在与韩国客商签订血蚶出口协议后,涛头村成为台州唯一出口食用贝类注册登记养殖场所在地。

  从技术输出到产品出口,三门小海鲜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今年6月以来,涛头村的缢蛏、血蛤、青蟹共出口约两万公斤。随着运输模式逐渐成熟,下半年,三门小海鲜出口的海外版图将不断扩大。

  “金饭碗”越端越牢实

  货好也得勤吆喝。

  比起家喻户晓的阳澄湖大闸蟹,三门青蟹显得“羞涩”许多。

  近年来,为了让三门青蟹真正“横行天下”,三门县发挥政府有形之手,通过创新养殖模式,拓展营销渠道等,打造“三门青蟹”致富金品牌。

  从2001年起,三门县在全国首家注册三门青蟹商标,并连续举办多届“三门·中国青蟹节”,利用“节庆文化”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于2003年12月成立的三门青蟹管理办公室(俗称“青蟹办”),致力于助力三门青蟹产业的发展。2014年,“三门青蟹管理办公室”更名为“三门县青蟹产业发展与管理办公室”,调整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从养殖销售推广等多维度、全产业链统筹发展青蟹产业。

  随着《三门青蟹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更是为全面提升三门青蟹产业水平和品牌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多年持续不断的“组合拳”推动下,“三门青蟹”先后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渔业博览会等金奖。

  三门青蟹知名度不断被放大,使得国内外众多游客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近年来,三门县抓住全域旅游的风口,深入挖掘青蟹产业文化,开启“渔业+旅游”现代渔业新模式,发展了一批集养殖、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以蟹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渔业旅游带,让游客真正品味海鲜之美、感受渔乡之趣。

  现在,三门青蟹不仅亮相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还时不时就登上央视屏幕,可以说是真正“火了”。

  今年,三门县农业农村局委托专业公司设计了三门青蟹IP形象,用于礼盒包装。萌萌的卡通形象,吸引了一大批三门青蟹“粉丝”的关注。

  每年中秋节前后,是三门青蟹成熟上市的旺季。刚捕捞上来的三门青蟹一个个张牙舞爪,活蹦乱跳。据当地养殖户说,通常捕捞上来的青蟹,就地洗洗,放在锅里,再放点姜,这样煮出来的是最“鲜”的。

  当然还有各种鲜甜鲜甜的三门小海鲜,缢蛏、海蛳、望潮、小白虾、牡蛎、血蚶等等,在饕客的心里,早已给三门之旅与味蕾享受之间划上了等号。

  当地也一直在提升小海鲜的质量,目前瞄准了生态养殖,计划在95口海塘试行二维码,扫一扫,每口塘的检验检疫情况清清楚楚。

  受疫情影响,三门小海鲜一度滞销,涛头村养殖户纷纷找村书记林后宜诉苦。林后宜通过多方资源联系了相关销售平台,开始直播卖货,迅速打通了销售瓶颈,仅头两次线上直播就卖出小海鲜3万多斤。

  尝到线上销售的甜头后,他又发动养殖户、年轻村民,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进一步拓宽线上带货渠道,短短几周内,涛头村小海鲜销售难题迎刃而解。

  如今,三门当地青蟹产业人手里的“金饭碗”,越端越牢实了。(陈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67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