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长三角旅游攻略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城市里的“乌托邦”?

  近年来,城市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逐渐成为人们暂时摆脱浮躁社会的“乌托邦”。

  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了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之都南京有24家上榜。

  什么是“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根据官方定义,他们是“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这些点亮城市之美的新型文化空间,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一度跃升为热门话题。

  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凭借什么优势脱颖而出?在城市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又在迭代革新的城市建设中面临什么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的大街小巷,一探究竟。

  要颜值,也要有内涵

  或许你熟悉北京蜚声海外的“798”,享受过魔都上海外滩的华丽,那么南京呢?

  待华灯初上,南京眼旁的公园广场,一眼就看到一个硕大且散发着光亮的白色星球悬于黑夜之中。穿过两条很长的步行街,8个不同主题的玻璃盒子透过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管尽现光影和艺术之美,这里便是南京市建邺区唯一入选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4小时美术馆。

  许多来此打卡的市民感慨,24小时美术馆之行是始于颜值,陷于内涵。以至于晚上九点,依然有不少市民步入美术馆,去感受艺术,去与理想中的艺术世界发生无时限、无障碍的深度连接。

  24小时美术馆是国内首家全天候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美术馆。尤为特别的是,它是由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广场以及散布在周边的8个玻璃盒子升级、改造而来。

  8个玻璃盒都是用铁丝网、玻璃瓶和泡沫板等废弃物改造制作而成,抽象化地勾勒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梦想愿景”,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微缩策展。

  这8个玻璃盒子的来头可不小,它们都是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的遗产。

  每当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之后,各种场馆空间、建筑设施都面临如何改造和再利用的问题。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也不例外。自从2014青奥会之后,除了些许零星的广场活动,这里寂寥到近乎被公众遗忘。

  如何让城市公共遗产“复活”?2018年,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团队对这些玻璃盒子,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以美术馆为容器,以艺术作品为内容,打造了24小时美术馆,重新激活曾被遗忘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因此,24小时美术馆也被视作是一次成功的城市遗产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试验探索。

  1.5公里长的南京青奥轴线是“南京十大文化地标”之一,汇聚着不少标志性文化场馆,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保利大剧院、“南京眼”……24小时美术馆的诞生,使得这条轴线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南京城市生活国际化、青年化的潮流风向标。

  此次南京入选的24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与24小时美术馆一样,兼具颜值与价值于一体的比比皆是。

  譬如位于长乐路上的文采书屋,是一座为纪念民国教育家陶文采先生而建的小洋房,黛砖红瓦、老虎天窗、立式烟囱……独特的建筑外观让你虽置身钢筋水泥的繁华市区也能体会一番秦淮风雅。

  区别于审美疲劳的各类ins风店铺,这类小众却又独特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中散发独特的文化气质,逐渐成为人们热衷打卡的新城市地标。

  营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设计是“一锤子买卖”,运营却讲究细水长流。当建筑拔地而起,也就意味着设计师功成身退,难题也就转移到空间运营者的手上。

  正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指南中提出,“最美”空间要能体现“诗和远方”互融互通的新趋势。这正是运营者需要去努力达到的目标。

  如何于方寸间营造“诗和远方”?

  走进绿草如茵的国际青年文化广场,面前的每个“盒子”都别有洞天。每进入一个玻璃空间,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在艺术家巧妙的设计诠释下,各种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及科技视听等当代艺术作品在这里诞生,带给市民以新奇的艺术感受。

  在这里,你可以24小时融合室内室外,早晨晚间环绕广场锻炼休闲,在24小时Garden Party举办各类讲座,在24小时5G直播间录播节目,又或是陪同孩子在24小时图书馆读书写作业。

  据24小时美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玻璃盒子打造成“24小时美术馆”的初衷,就是想让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介入城市生活,将“艺术即生活”的生活方式,带到城市和居民身边。

  既然要与城市结合,势必就要做到当代艺术与“在地性”的融合。所谓“在地性”,即一件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地方性和本土性。在24小时美术馆的多媒体盒子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喜马拉雅FM金陵之声音频空间里,设计团队以“内容展示+互动体验+融合传播”的形式,用声音分享南京人的美好生活,面向世界传播南京声音。

  走进展厅,南京白话、歌曲、民歌等等,一一从留声机里悠扬地传来,展示着这个城市独有的韵味。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把自己对南京表白的情话,印在“盒子”,让世界倾听……

  作为一个时刻面向世界传播南京声音的公共文化空间,24小时美术馆充分展现了其“本土性”,同时又赋予了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同样,坐落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的初见书房·知旅共同体,也是一个集书店、餐厅、知旅社交和美学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元跨界组合。在这里,肆享美味的同时,也不耽误感受“诗与远方”。

  书店内环境清幽,点上一杯桂花乌龙,你还会从店员那儿得到一个可自主续杯的水壶,在这个浮躁社会,能有这样一个地方,看看书,喝喝茶,实在是想象中读书人的圣地。即使是晚上8点多,书店里也还是有不少人。

  据周围市民说,书店经常会出很多好看的文创周边,每周还会组织亲子学习或读书活动,氛围很好,很多客人大多来过一次之后就是常客了。

  越来越多的人,在时间有限的非工作日不愿只是浪费在充斥着外卖、综艺与嗜睡的无意义肥宅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让大家更乐于享受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对人们而言,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建筑体,它是有情怀、有温度的,它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乌托邦”,更是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运营者们深谙这点,他们专注于营造“小而美”的微空间,将艺术融于日常,由此带大家回归温润如水的慢生活。

  永远的课题:变革创新

  近年来,商业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差异化竞争的砝码,成为最受资本青睐的文化符号。

  这意味着,要在迭代更新的现代社会扎稳驻足,公共空间的变革迫在眉睫。

  后疫情时代,24小时美术馆的创新变革在于不局限于室内展览,而是将展品直接搬到室外,将展览空间街区化,实现观众户外观展模式。

  据24小时美术馆负责人透露,不光只是展览,未来美术馆还将打造南京文创市集基地,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平台、文化品牌达成战略合作,以展览+市集的模式,引入优质文创项目资源,汇聚青年文创精英,打造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样板。

  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书店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味、格调。然而随着图书网购的兴起,曾经一时辉煌的民营书店大都关门歇业,幸存下来的都在苦苦支撑。

  在这种形势下,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又在哪里?

  可以明确的是,虽然图书电商有较强的价格和物流服务优势,但文化体验、阅读氛围、分享互动等,则是实体书店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据此,相关行业人士认为,实体书店综合化、复合化是必然的。

  目前,越来越多实体书店的功能定位正从“图书销售公司”变身为“文化综合体”。

  具体而言,就是以书店为IP,充分开发其产业链的价值,通过“卖品牌、卖空间、卖服务”实现增值服务。

  正如时下,装修精致、文艺已是书店的标配,许多书店还增添了阅读区、沙龙讨论区等区域,以此拉近书店和读者的距离。

  在江苏远见控股集团总裁,初见未来书店创始人程宏看来,书店的本质只有两点,一是知识获取的重要场景,二是知识物流的空间。

  “初见要研究的是如何将知识重新回到书店,并用大家所能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程宏说道。

  他表示,相比于目前的OTA(在线旅行社),初见将会打造OTAK(在线知识旅行),让每一本书成为旅行的起点,为读者量身打造人文旅行线路。

  同时,用人工智能重构书店,将来,在初见,不仅可以尝到机器人调配的不同口味的咖啡,还能根据互动者的兴趣爱好推荐有趣的知识点、书籍还有旅行线路。

  小编注意到,此次上榜的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书店、书屋、图书馆等以阅读为主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占1/3左右。这些新兴“文化空间”,把阅读网络织得更密,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强力引擎。(陈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9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