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末的一场秋雨,浇息了江南各城市内蒸腾的暑气,也带来了久违的一缕桂香。
赏秋先赏桂。有人说,在秋天的江南,就连打个喷嚏,都是桂花味儿的。
这一点儿也不夸大。
古人云:“独占三秋压群芳”,说的就是桂花。桂花,又称“仙树”“月桂”“花中月老”等,位列中国传统十大名花。
它从喜马拉雅山走来,源远流长;它是文人眼中的“花中第一流”,诗人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桂花原产于中国西南方,江南、华中、岭南,皆有她的身影。尤其是在水汽氤氲的南方水乡,小桥流水桂花香,别有一番意境。
“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如今,桂花成为苏州、杭州、桂林、咸宁等多个城市的市花,也是许多城市的常见绿化树种,可见爱桂花者众。
当秋日的第一缕幽香袭来,各大城市不免生出一番较量:谁的桂花味更浓呢?
文人眼中的“花中第一流”
中国栽植桂花历史悠久。文献中最早提到桂花的是先秦古籍《山海经》,其开篇第一卷描述招摇山时谓“招摇之山多桂”。
地处南方,遍植桂树,有许多金属与石头,山上有像猿猴的野兽……招摇山给予了世人无尽的想象,也让人们对于桂花有了最初的认知。
此后,人们便从未停止对这种神秘树种的探索。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被奉为上等贡品,汉初时期引种于帝王宫钳苑。唐、宋以来,桂花栽培开始盛行。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宋朝以后,桂花的民间栽培逐渐盛行,明初达到鼎盛。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均在此间形成。
桂花盛开时香气袭人,是少有的不靠华丽的外表吸引人的花,花开一簇簇,香飘十里远。历代文人墨客写之不尽,咏之不绝。
宋代词人李清照盛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可谓恰如其分;王维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美妙意境令人向往;“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神来之笔,给桂花增添了神秘色彩……
正因桂花受人喜爱,所以它也成为了荣誉的代名词——“桂冠”与“折桂”,便是至高荣誉的象征。
“桂冠”一词还是舶来品。相传古希腊人爱用月桂的枝叶编成帽子,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桂冠”又被作为光荣的称号广为流传,“荣膺桂冠”就表示获得了最高荣誉。
古希腊人首创的“桂冠”,与我国古代的“折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晋人郄诜以贤良对策中上第,自喻为“桂林之一枝”,“蟾宫折桂”的典故由此而来。
注:民间传说月宫中有三足金蟾,所以“月宫”也称“蟾宫”。
古代科举考试多在秋季举行,恰逢桂花盛开,人们遂以“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来比喻科举登科和仕途顺风。
唐代科举制度方兴未艾,“蟾宫折桂”便被比喻考中进士。某年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其堂弟白敏中也中第三名,白居易写诗贺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科考之时,考生的亲友往往用桂花、米粉蒸成糕,撒上桂花,称作「广寒糕」,赠与考生,取“月宫摘桂”之意。
诸此种种,也从侧面表明了桂花与月亮的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农历八月又称“桂月”,“吴刚伐桂”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虽然现代科技告诉我们,月亮上没有广寒宫,没有嫦娥、吴刚,也没有桂花树,有的只是无边的荒凉,只有地震、潮汐、昼夜等自然现象与月亮有关。
但是,在懂得赏月、赏桂的古人眼里,它们是神圣的。无论是皓月当空,还是一地落英,都有其独特的美。他们将这些意境,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表现方式流传于世,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增添了些许浪漫与诗意。
每当桂花飘香,你是否也忍不住抬头望月,想那不停砍伐桂树的吴刚,是不是也沉醉在了阵阵桂花雨中?
四城比美,谁的桂花味更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或许是巧合,苏州、杭州都选择了桂花作为市花。
杭州与桂花的渊源颇深。自从1983年桂花被确定为杭州市花、1985年后政府开始举行西湖桂花节,赏桂,便成了官方认证的杭州人秋日活动。
秋日的杭州,桂花怒放,满城飘香。每年中秋前后,桂花馥郁得像金墨入水,将这座城市次第晕染,成就一幅浩瀚的江南烟雨图。西湖本就游人如织,在这漫天的香氛之下,萧瑟孤僻的秋天也显得多情起来。
然而,老杭州会告诉你,赏桂这件事,游客才会去西湖。桂花烂漫时节,当地人便会结伴而行,避开闹哄哄的游客,前往西湖以南的满觉陇。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这是一座山谷,宋代以来,满觉陇的桂花便冠绝全城。秋风一起,满谷的桂花往往随风飘落,置身桂树丛中,仿佛沐花雨而披香,别有一番情趣。
这正是杭州一景:「满陇桂雨」。
杭州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若能在这满陇桂雨之下,沏上一壶桂花龙井,方能不虚此行。如今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仍然会沿着满觉陇路,摆满支着伞的雨棚茶座和贩卖桂花栗子羹的摊点,为过路人奉上一口秋天的滋味。
苏州的桂花,则显得小家碧玉许多。
在这座园林般的城市,四季花木云集,争奇斗艳乃是常事。相比之下,桂花似乎不那么出众,四散在这座城市的每一隅,不张扬,不争宠,却自有芬芳。
每年到了秋天,满苏州城总能闻到桂花的淡淡甜香,桂花公园、虎丘、紫金庵,留园等,一到金秋都成了赏桂的绝佳处。每每走在街头巷尾,桂花的香气便会时时把你包围。
深秋时节,游客们纷纷涌上虎丘,在桂花丛中熙熙攘攘。真正的老苏州,则会在秋分前后携一家老小,来到石湖边赏月泛舟,看着明月倒影映过桥洞,仿佛好几个月亮串在一起,这便是吴地民俗——「石湖串月」。
此时,夜色中的桂花,仿佛一位知书达理的江南女子,静静站立一旁,待繁花落尽,才绽放只属于自己的淡雅香甜。
苏州是状元之乡,盛产才子佳人,历代文人都有春秋赏花的习俗。苏州光福镇盛产桂花,人称“桂乡”。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倪瓒对光福桂花情有独钟,曾多次到山中赏桂,留下“明月满地青苹影,琪树飘香露气清”等诗篇。
一场秋雨过后,桂花味儿渐渐弥漫了整座金陵古都。
迎着秋风来到乌龙潭公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前,一株硕大的桂花树正在寒风中瑟瑟摇曳,引得路人驻足。石碑的文字显示,这是明末清初的金桂,原先的树桩已腐,后来萌发了新枝。
抬头可见,满树桂花已经绽放,米粒般黄色的小花饱满厚实,掩映在高高低低的桂叶中,一阵阵香气钻出来,随风飘散。
南京种植桂花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第六次古树名木普查结果显示,1397 株古树名木中,有35 株桂花古树名木。其中,树龄最长的就是乌龙潭公园的这一棵,已经 420 岁了,树高 2.5 米,冠幅 3 米,长势旺盛。
每至秋意盎然之时,携伴前往钟山景区赏桂是南京市民的一大乐事,该景区也是南京的桂花古树名木最集中之处。
若说南京的桂树有什么特点,大概就是有灵气了。生长在南京这虎踞龙盘之地,就连清雅的桂花,似乎也沾染上了帝王之气,高贵典雅,灵气逼人。
进入灵谷景区红山门,沿“桂花隧道”,一路能闻到桂花香。在灵谷景区的大草坪上,南京人熟知的“金陵桂花王”枝繁叶茂,已有120岁高龄,高约5米,像一位老者伫立于此,俯视世间万物生长不息。目前这株波叶金桂也开始绽放,香气四溢,吸引了不少游客合影打卡。
除了灵谷景区,明孝陵的陵宫、石象路、下马坊等地都有早金桂、早银桂、早籽金桂、大叶籽金桂等早桂品种的分布,也将进入开花期。
说到桂花,就不得不提桂林。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每到金秋送爽之时,桂林随处可闻桂花的香气。若遇秋风乍起,桂花便如阵阵花雨飘落地面、江中,再现“满溪流水半溪花”的怡人景致。
丹桂,在桂林属一绝。它的颜色橘红,在枝叶间极为夺目,力压金桂一头,也叫“状元红”。丹桂的香气十分浓郁,区别于其他桂花的清雅,尽显洒脱奔放,像极了热情似火的南方姑娘。
大街小巷充盈着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目不暇接的桂花酒、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香囊、桂花香精等特产,更让人深信桂花与桂林结缘已久。
桂林的建城史有两千多年,产桂花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桂林南部甑皮岩新石器遗址,曾经发现过桂花的花粉,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桂花生长的记载,《桂林府志》也有“桂山多桂”的记载。
宋代杰出的词人范成大在桂林为官时,大力倡导推广种植桂花。如今,桂林城内桂树成林的风景,在那时就已初成。
每至深秋,漫城遍野的三色桂花,搭配漓江边的奇山异水,自成一派,韵味十足。
南方的桂花,姿态万千。在杭州美得浩瀚,在苏州美得隽秀,在南京美得灵气,在桂林却是美得张扬,若论高下,只能说美得各有千秋、各有风采。
以花入食,留住古老的江南韵味
吃货大国对于喜爱之物的表达,就是把它吃掉。古人擅长将四时花卉做成菜肴或点心,还美其名曰「花馔」。
以花为饮食,其历史可追溯到商初大臣伊尹“庖中至味”的譬喻,其中提到“菜之美者,昆仑之藏,寿木之华”。“华”通“花”,这表明当时人们的菜食概念,是包括了植物的花的部分。
此后,以花为饮食的典籍记载历代屡见不鲜,比如《神农本草经》列菊为草中上品,认为“服之轻身耐老”;《楚辞》亦多次提到食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唐代还有一种著名的糕点称「百花糕」,据传是武则天发明的,是以各式花朵和米捣碎,然后蒸制成糕。每逢花朝之日,她都用这香糯可口的点心作为礼品分别赏赐群臣。
到了宋代,味香色艳的花馔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采用之花品种繁多,制作方式也更丰富。宋人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是中国烹饪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食谱专书,里面首次集中记载了十余种以花为主料或配料的饮食及其加工方法。这也是最早提到将桂花纳入花馔之列的典籍。
其中记载,春采紫英菊、夏煎栀子花、秋做广寒糕。这味「广寒糕」,需“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春粉炊作糕”,其实就是今天江南各地的桂花糕。
如今的桂花糕流派众多,若遵循古方,浙江温州桂花糕可能更原汁原味一些。将桂花搜集起来,干燥后用糖蜜腌渍,米粉与熟猪油、白糖拌匀,在盒中蒸熟后以桂花糖蜜调味,一份清新淡雅的美味就成了。
千年古镇南通石港,有种传统的应时茶食,名叫窨糕,是古法桂花糕中的一款特殊存在。本名印糕,因每块糕上均用桃红印花而得名。
制作石港窨糕,需要将本地粳米与糯米按比例混合,加工前浸泡7天、淘洗7次后碾成米粉,包入流动的桂花豆沙,蒸成糕后印制。这样做出来的桂花糕雪白松软、香甜可口、凉而不硬。它是应季茶食,每年只供应两个月,一般从惊蛰开始,立夏前结束。
随着现代社会饮食手工艺的不断进步,桂花的滋味呈现也是千姿百态。
现代广式早茶中duang~duang~的椰汁桂花糕,不仅好吃还很解压;杭州西湖的藕,灌入糯米浸泡整夜,切片放好,再淋上一勺糖桂花,便引无数老饕竞折腰;南京人,则把桂花糖芋苗吃成了饮食文化,贩卖小店遍布街头小巷……
如今,在各色咖啡店,秋季必然少不了一味「桂花拿铁」。它在深秋唤醒一个个睡眼惺忪的灵魂,也丰富着都市新白领的午后惬意。据说在杭州,一定要在随风飘落的桂雨前,来上一杯。
能让人闻香便流口水的桂花,当然最适合做成甜食了。在这方面,公认吃甜最凶、最老道的江浙人最有发言权。
桂花与糖浆,是一对穿梭千年的灵魂伴侣。脆制过的桂花和白糖拌和在一起,即成了市场上常见的糖桂花;如果将桂花提取的香精,调在馅糖之中,就是桂花糖。
苏州人嗜甜,这桂花甜对苏州人来说仿佛是天赐之物。到了秋日,人们一边搜集了桂花,放在炉子上烘干,一边又熬起糖浆,等到散发出蒸腾的热气与丝丝甜味,再放入封存了秋味的桂花,这桂花糖便做成了。
这糖浆全国皆有,唯独苏州人做的地道。它的香甜,穿过四季,淋在莲藕、山药、年糕、芋艿、排骨之上,与冬酿酒一起,抚慰着人的心灵。
苏州人总说,“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对冬至大如年的苏州人来说,喝冬酿酒是一件十分有仪式感的事情。
这里的冬酿酒,特指「桂花冬酿酒」,只有3度,是一种带有桂花甜味的糯米酒饮料,香气馥郁之中,充满了江南温柔的情调。
冬酿酒的稀有就在于一年只酿造一次,很多老苏州早起就为了打上好几桶冬酿酒。售卖冬酿酒的店铺,常常还未到冬至日,便已销售一空,想再喝只能等下一年。
事实上,桂花酿酒,早在《汉书礼乐志》中就有“尊桂酒,宾八乡”的记载了。
春秋战国时期,桂花酒常作为国家举行祀典时祭享神灵的供品。其实最开始,是楚国人独出心裁,以桂花酿酒,没想到这佳酿甚得人心,于是广为流传。
《楚辞·九歌》也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想必在屈原短暂的一生里,也没少喝桂花酒吧!
桂花的花期很短,时常几天内便在细雨中落尽。幸而,人们总有办法,将花香用饮食之手留住,成为南方年节、甚至一年四季的清雅点缀。(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