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美,根植在一个又一个宁静古老的村落间,质朴而悠远。
与盛于明清时期的徽州古村落不同,始建于唐朝的唐模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从名称中便可感受它的特别——“唐朝模范村”。
唐模村原为安徽省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毗邻歙县棠越牌坊群。古村依风水而建,是典型的龙形村布局,以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恰似一幅清新明丽的村居山水图。
“水口”,向来是徽州古村落的经典景致。在徽州的传统文化中,水为财富的象征,为了积聚财富,防止外流,徽州村落大多都会在山脉转折、流水环绕之处修建“水口”。
在唐模就有一条檀干溪贯穿全村,潺潺水街从村口流经每家每户。从村中流出的小溪穿过一座座小石桥,翻越一道道拦水坝,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两岸数十株巨大的樟树浓荫蔽日,终年常绿,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皖南村落。
唐模村历史上文有“一村三翰林”之荣耀,武有越国公汪华和平安史之乱的许远的赫赫战功,商贾有造檀干园的富商,可谓人材辈出。这似乎也暗合了水口风水之说。
唐模村中的田园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甚至可以说用更少的水,营造出了比江南水乡更有情趣的景致。水口园林和潺潺水街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走进唐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安详宁谧的徽派水口园林——檀干园。其名取自《诗经·伐檀》中的诗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檀干园虽呈典型的皖南水口园林风格,但形似浓缩版的杭州西湖。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等景致,以“玉带桥”连接外湖和内湖,景致幽雅,美不胜收,所以唐模村也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
据说,该园是由村中一位许氏富商为孝敬老母亲投入巨资兴建的,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小西湖”“孝子湖”。
流连园中,恍惚间仿佛漫步于江南园林,全然忘却了这是位于皖南山村。那曾经砍伐檀木的“坎坎”之声虽已飘然远去,但眼前极具古典风韵的园林却处处诗意盎然。
园内中心的“小瀛洲”,又称镜亭,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朱熹、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等18位历代名家书法真迹碑刻,俨然一个书法珍品博物馆,从此处可以窥见,当年徽商经济的繁荣和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徽州文化增添了瑰丽多彩的荣光。
“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这“一座”是指歙县徽州古城内的许国石坊,当地人俗称“八角牌楼”,足见其规模之巨、规格之高;“半座”便是指唐模的“同胞翰林坊”。
同胞翰林坊位于村口檀干园前山古道中间,跨道而立,三间三楼,四柱冲天,格外气派。此坊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间该村许承宣、许承家这对同胞兄弟考上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通体采用茶园石筑成,布满了精美的石雕,其中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暗喻许氏兄弟十年苦读的艰辛。
继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之后,同村的许承尧在清光绪年间也中进士、入翰林,留下“一村三翰林”的佳话,由此可见当地文风之盛。
在唐模村一条狭小深邃的巷子深处,有一座当地村民称为“翰林府”的徽派建筑,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之一的许承尧旧居。
许承尧是近代安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他曾经创办或协助创办了四所学堂: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敬宗小学和端则女校,时任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
其中,敬宗小学和端则女校位于唐模,可谓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二校后被合并,延续至今成为百年名校“唐模小学”。
檀干溪蜿蜒曲折地从村头穿至村尾,当溪流渐次被粉墙黛瓦的老屋揽入怀里,就到了唐模最为繁华的600米水街。
“水街”是唐模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溪流终年不竭,也不漫过溪岸,水街上的十座石桥,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人称“十桥九貌”。
其中主桥高阳桥是古徽州仅存的、保留完整的双孔廊桥,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今河南许昌),故名“高阳桥”以示郡望。昔日桥内供奉观音菩萨,民间又称“观音桥”。
村中近百幢徽派民居夹溪而建,两侧祠堂、店铺、油坊等鳞次栉比,杏旗飘扬,河中不时传来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远山近水,景色宜人,一派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特别是水街中央处建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临河一侧设有“美人靠”,供村人来往歇息聊天,让人恍若置身明清街市之中。著名美学家郭因游览后赞叹:唐模是清新平和中见玄妙。
在唐模水街边,有一幢外表斑驳的老宅子,这是当地著名徽商汪应川的故居。相传汪应川亦儒亦商,在书法、篆刻和收藏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如今,这里被改建成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汪应川店。
走进汪应川店,既有徽派民居常见的天井、美人靠,又有法式马灯、吊灯等装饰,经典的徽派民宿充满浪漫的异域风情。
因为这里没有繁华闹市之盛,游客们生活在粉墙黛瓦的民宿空间里,既可以静坐在庭院内的藤椅上,品茶休憩、闲聊一二,也可以倚在烟雨长廊下,聆听雨声滴答作响,充分享受这份旅居生活的慢时光。(文/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