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水乡苏州。苏州境内遍布水乡古镇,有像周庄、同里这样知名度高的,也有名气不大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千灯便是这样一座古镇。
千灯古镇位于昆山市南15公里,离上海的青浦很近,夹在一众水乡之间。这座古镇不算大,却有着2500年的历史,几乎和苏州建城一样古老。袅袅昆曲从此地发源,更有小桥流水人家,想来是一派古朴的江南水乡意境。
来到景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门楼,上书“千灯古镇”四个金色大字。“千灯”,蕴含着无穷的诗意,而这名字的由来,却带着血与铁的刚硬。古镇原名“千墩”,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产物,当时的吴淞江畔曾经竖起一座座烽火台,而第一千座正好落在此地,故称“千墩”,由此谐音,亦名“千灯”。
粉墙黛瓦乌篷船,似乎是江南古镇的标配。一条名为千灯浦的大河穿镇而过,百姓们依河筑屋,临河成街,千灯古镇迄今仍保存着“水路并行、河街邻近”的棋盘式布局。
在河埠台阶上,还可以见到住户捣衣刷碗、喝茶聊天的日常,河堤里时不时有乌篷船幽幽掠过,一派“朱门白壁枕湾流”、“家家门外泊舟航”的迷人景色。
千灯的桥文化也很有特色。整个千灯镇里,一共有7座大拱桥,其中“三桥邀月”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两河交汇,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了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跨过这三桥,恍若走进了古镇悠久的历史画卷之中。
穿过一座大拱形桥,便走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延福禅寺,气势宏伟的秦峰塔依寺而立,是千灯镇的标志性建筑。秦峰塔高约四十多米,站在古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望见。登上秦峰塔,远眺整个古镇,是不一样的开阔胜景。
北大街是石板街,始建于南宋时期,弯弯曲曲形似长虫,是千灯人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石板街连绵有1.5公里,是江南古镇中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条石板街的上面是人行横道,下边是与河埠相接通的排水沟,且与家家户户相连,“人在街上走,水在脚底流”,就算是在夏季瓢泼大雨的洗礼下也代谢通畅,雨断水干,从不存水,令建筑学家也惊叹不已,称得上“江南地区一绝”。
来千灯古镇,最好是选一个小雨的天气,行走在幽静的深巷里,隐约能听到石板下水声潺潺,伴随着雨声滴答,声若江南古调,别有一番意境。
古镇名气不大,却也因没有过度开发而保留了那份原始淳朴。古街狭窄,屋檐相对,成一线天,两侧小楼相依,隔街携手授碗,这是古镇特有的风貌。街道两侧零散地分布一些商户,没有其它古镇的喧闹。
置身于古香古色的小巷,尝一尝古镇特色的油炸臭豆腐、萝卜条、龙须面,耳旁传出清丽悠扬的昆曲和丝竹声,令人不知不觉就沉浸在了唯美古风之中。
在交错的巷子之间,你能感受到当地人的那份从容,你可以慢慢地走,体味古镇的优雅慢生活,或是选一家水乡茶楼,在古镇的岸边驻足小歇,看涓涓细流在眼前舒展开去,好似一幅优美的江南水墨画。
古镇南大街文化色彩浓,不需要去搜索景点,因为这里的每个转角都能邂逅不一样的风景。极具园林之美的顾炎武故居、琳琅满目的千灯馆、饱含故事的余氏典当行……把脚步交给石板街,那些传奇的故事将自然而然流淌在你的耳边。
来千灯必须要看看千灯馆,里面收藏着古今不同类型、材质的灯具,还可以现场听一听“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的趣味故事。
走出千灯馆,继续沿街向南走,便是顾炎武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激励着多少文人雅士。踏入庭院的那一刻,古旧的气息、厚重的情怀缓缓袭来,灵魂也仿佛被涤荡。踏着先生曾经走过的青石板路面,仿佛依稀可见那位在雨雾中坚定向前的老人……
走在千灯的石板街上,《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这些温婉的唱腔便从茶馆、老屋内一缕缕飘出来,在青石绿水上久久回荡。
随着“百戏之祖”昆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创始人顾坚的家乡千灯镇也名声远扬。顾坚纪念馆底楼有昆曲书馆,每天都有演出。
清茶一盏歌一遍,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就这样奇妙地糅杂在这片水乡,听罢心潮澎湃,伴着雨声戏腔,一路前行。
千灯古镇很小,小的仅有一座古塔,一座千年古庙,一条石板街,几个名人故居,一般人半个小时就能走完全镇。但是这里人少,建筑古朴,是昆曲的发源地,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故里。冲着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来一趟千灯古镇,走一回旧时光里的古朴街巷,听一曲水乡里的江南小调。(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