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竹篾匠、传统豆腐作坊、穿着对襟衣服的老人……在南京高淳漆桥古村,原住民世代在这里栖息生活,和老街、老宅、老巷融为一体,成为一道古色古香的风景。
在这座被誉为“金陵第一古村落”里,孔家人数居于江南之冠,不妨走进漆桥老街,与历史来场邂逅。
漆桥古村位于高淳区东北部,四面环水,超然独处。古村有一条长500米,近2000年历史的老街。
街巷弯弯曲曲,据当地老人说,这里因为街巷两边都是门面房,古人有“直不储才”的说法,因此老街形状有一定弧度,平面布局类似蜈蚣状。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对漆桥最好的形容。即便是不懂建筑的人,也会被青砖小瓦、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所折服。
漫步狭长的老街,两层古旧的砖木式小楼分列两旁,抬头可见飞檐翘角。因为风雨侵蚀,木门上木料的纹路清晰可见,但门楣上的精美纹饰,却于沧桑中平添了一份鲜活。青石板路中间有一道独轮车留下的车辙印,似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忙景象。
深入里弄,不少老式住宅的面墙,仍保留了砖砌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一些富户人家的宅园,建造的很是豪华,门位砌厚墙,外有门罩,内设“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这类明代造型的江南古民居风格,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那临河而建的水榭式建筑,像极了高脚楼,但其实是当地商户用木柱搭建,用木板封墙,这种极为简易的商铺,却因为面临街背靠水,又是古朴风格,反而成为了古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地人称之为“水阁子”。
作为周边重要的集市,漆桥村店铺林立,往来客商繁多、商贾云集。然而1977年后双高公路和宁望公路先后拓宽,水运停止,老街交通地位丧失。双漆公路一线开始形成了漆桥新镇区,老街往昔风光不再。
这里的沿街店铺均为明清建筑,进入新千年后,因为年久失修,老屋开始慢慢倾斜,有的甚至破败不堪,“拯救老屋行动”迫在眉睫。
2011年以来,漆桥街道先后启动三轮老街修缮工程,均由专业团队制定修缮方案,基本还原了过去的生活场景,保持着古朴风貌。老街上有一处宅子,据传是汉丞相平当的旧居,金色的木柱依稀可见曾经的风光。
连接老街南北的,是当地一座极有名的桥——漆桥。这座古桥可有来头了。
漆桥古村历史悠久,古称“南陵”,汉代平当为避王莽之乱,隐居此地,为方便行人来往于南陵河搭建木桥,后施漆于桥,故称“漆桥”。据记载,漆桥自汉朝以来就是连接苏南、皖南的交通要道,史称“古宁驿道”*。清乾隆年间设漆桥镇,是高淳除淳溪、东坝之外的第三大镇,镇治所就在今天的漆桥村。
*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传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
如今的漆桥是在原址上复建的,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身全是巨大青石堆砌,桥东竖有“高淳文物保护”石碑,走在上面感觉特有历史感。
漆桥老街上,不仅有一座汉代古桥,还有宋代古井。在漆桥的边上,有一口直径1米左右的古井,井圈上有“大宋南迁”、 “孔氏”等字样。当地人说,这口井就是宋朝时期孔子后人们留下的。
这里不得不普及一下,漆桥老街是世界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仅次于山东曲阜。
据说南宋有孔氏迁来此地,成为了孔氏家族在江南的第一集聚区。古村落90%以上的居民是孔子后裔,是以漆桥古镇有尊孔、祭孔的习俗。近年来,漆桥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正所谓“千年祠堂在,百村世族和”。老街中原有一处孔氏宗祠,坐西面东,正门临街而设,规模依中轴线纵向五进,横向三排,平面建筑群成方形布局,有正门、午朝门、祖先堂、戏楼等七十二间,可惜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战火。所幸的是,孔氏家族已复建孔氏祠堂。
和许多商业化的古镇不同,老街的商铺卖的最多的不是旅游商品,而是一些传统普通的生活需要品,充满了生活气息。
老式竹篾店、老手工木雕艺人,还有已然鲜见的烧水“老虎灶”,以及日日飘出豆汁清香的手工豆腐作坊……历史在这里“碰撞”得很明显。
他们都是这个古村落的文化符号,凭着一项好手艺,一块块木头在匠人手里很快就被雕刻出深深浅浅的纹饰,一根根竹子也在一双巧手的摆弄下,变成了箩筐、竹篮、鱼篓、撮箕等家用物什。
老建筑要保护,老手艺也要保护。据了解,当地不仅组织打铁技艺和竹篾编制技艺手工工匠申报区级非遗传承人,还经常组织非遗项目小马灯、荡旱船等来到群众身边表演,将非遗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如今,漆桥老街经过多次修缮、提档,已然走出“深闺”,成为长三角热门人文景区。游客至此,除了品尝当地传统美食,还能感受当地厚重的历史,品味江南老街独有的韵味。(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