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天河水域,一块块农田紧邻巢湖岸边。
在科技小院试验田,安农大学子正在采集实验数据。
在安徽腾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自安农大的学子帮助菜农进行线上直播销售。
河流小档案
白石天河位于庐江县境内,西临杭埠河流域,北抵巢湖,东接兆河,南与西河、孔城河流域接壤,河道全长35.5千米,流域面积577平方千米。
白石天河自小河沿至罗埠河口称为上游,长21千米,由西向东流,河道弯曲狭窄,其间汇入的主要支流有金牛河、罗埠河。罗埠河口至巢湖为下游段,长14.5千米。
“巢湖南岸绝胜处,疑是仙鹭落天河。”
在巢湖的支流中,庐江县的白石天河别具风采,流域内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造就了沿岸村庄“鱼米之乡”的佳话。
流淌的河水犹如银链,串起沿岸片片田野。
当河畔的微风拂过,一片片充满希望的大地,正在生长出一个个新田野故事。
试验田里的乡土论文
巢湖沿岸,连片的绿意一望无际。在夏日晨曦的浸染下,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中,灵台村“醒”了。
这里是白石天河汇湖入口处,庐江县同大镇的一个普通小村。几年前,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一群学生放下行李、拿起农具,守在100多亩试验田旁,坐在田埂上“写”起论文。
“同学们,最近一周要抓紧施追肥。”安徽农业大学教师熊启中说着,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处暑节气虽已过,阳光却仍然毫不留情地炙烤着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
同样热情的,还有一群青春的面庞。2021年,安徽农业大学的师生在这里建起了科技小院,租赁了28亩核心试验田,开展作物结构优化、新型肥料研发、有机养分替代、农田尾水净化、养分精准管理等研究。
8月21日,记者来到这个科技小院,同学们正在田间地头收集样本。安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黄金介绍起“小院”,总是滔滔不绝难掩兴奋,“我们每个人都分了一块地,在这些田里,可以完成我们的实验,定期取样,我们就是直接管理者。”
不同于一般的农田,站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一个个“方盒子”的装置可大有学问。
“这些方盒子叫作静态箱,可以采集土壤和植被系统向大气释放的各种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长期放置在试验田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农作物在季节变化、气候变化以及不同管理措施下的动态变化情况。”科技小院负责人陈晓辉介绍,这也是这群学生做研究的数据来源。
在庐江灵台水稻科技小院中,增效肥料高效利用是一个关乎巢湖水域水质的重要命题。作为该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的安徽农业大学叶新新教授向记者介绍:“我们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便是如何施用增效肥料,达到减肥不减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氮磷流失,从而达到改善巢湖水质的目的。”
虽是“试验”,却已开始给村民带来实打实的好处。
在前几年“试验田”的示范效应下,村里种植户罗受平今年一开春便预定了科技小院的种植模式。“今年10亩水稻全部上了‘科技’,产量上去了,还省下不少化肥钱。”说起自己的选择,罗受平颇有些得意。
今年,安徽庐江灵台水稻科技小院荣获了全国“优秀科技小院工作案例”奖,更多的学生来到科技小院,更多绿色种植模式的研究正在加速。
蔬菜田里的双向奔赴
架起手机、打起灯光,安农大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黄以凤开始“卖菜”。不同于一般的“吆喝”,她更乐于在直播间里和天南海北的顾客们聊聊这些“好货”的“秘密”。
“在这里,玉米竟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作为肥料。”黄以凤卖了一个关子,“玉米株粉碎还田,深翻灌水闷棚,在高温的条件下,不仅能够起到有效杀虫、灭菌、除草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结构。”面对直播间不时的提问,她想告诉大家这些来自巢湖岸边“有香味的蔬菜”到底“好在哪里”。
直播间所在的位置,正是安徽腾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5岁的阮腾云在家乡袁家山的山脚下创办了这家生态农场,主要种植紫苏、薄荷、迷迭香、田七等20多种特色蔬菜,占地面积有200多亩。
阮腾云曾在上世纪80年代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生态种植的发展上更有理想、更有闯劲。
怎样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种植?精心种出来的有机绿色蔬菜,如何能卖出匹配的价格?阮腾云知道,自己创业能否成功,得看这两个关键问题能不能打通。
经过长期的实践,阮腾云总结出了一套绿色种植模式。在肥料方面,积极使用有机肥,园区内每年使用的商品有机肥达300吨,并且采用绿肥种植改善土壤品质。
不过,伴随着市场逐渐火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此类蔬菜的种植,曾经号称是“富贵菜”的特色蔬菜,如今也卖不上好价格,阮腾云迷茫了……他决定向政府求助寻方。
在政府的牵线之下,今年6月,由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腾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科技小院正式挂牌。
“科技小院的建立,既是为了总结推广生态种植技术,也是为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也希望为区域规划设计特色农旅融合项目、构建成熟的商业模式及长期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提供专业指导。”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梅莹介绍,这座别样的科技小院任务不少。
“市场销售是我们的短板,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加入,目的是不仅让我们的菜种得好,也能够卖得好。”阮腾云说。
来到这里,学生们一刻没闲着。接下来,这些蔬菜将会通过线上视频直播和线下社群团购等方式与大家“见面”。依托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优质农产品被更多消费者熟知。
一边是阮腾云将自己多年的农业种植心得向同学们倾囊相授,一边是同学们用最流行的销售模式帮助蔬菜走得更远,一场双向奔赴就在阮腾云的香草田里开出花来。
水稻田里的致富画卷
追溯白石天河的源头,这一湾河水,起自庐江县郭河镇广寒村。8月的广寒村千亩稻浪,在大地上展开了一幅绚丽的田园画卷。
“我爱你中国”“奋进郭河 展翅腾飞”“产业新城 魅力郭河”“大美郭河 乡村振兴”……以稻田为画布,以水稻为油彩,今年,庐江县南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素平规划了在稻田里“种”出四幅生动的图案,最近成了出圈“网红”。
这位“巾帼新农人”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想要将传统农业种出新意。田素平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土地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之前的创业经历告诉我,农业创业想要成功,就必须不断打破固有模式,勇于创新。”
2013年,田素平来到庐江创业,当时流转了700亩土地。伴随着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有高达5600亩的农业基地,主要开展粮食蔬菜种植销售、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
在田素平的带领下,打造水稻产学研基地、建立水稻核心技术攻关试验田,开展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研究试验示范,创建安徽省双季稻技术攻关核心研究基地,推动企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科技引擎”。
为了解决当地村民就业,田素平带领村民从事蔬菜生态种植,并且积极鼓励当地妇女就业创业,走上发展蔬菜产业致富路。也正是如此,田素平多次获得庐江县“农村致富女能人”“优秀产业扶贫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称号。
“农业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骨子里的情怀,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田素平眼里,创业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打造绿色有机的水稻品牌,要让更多人在家门口致富,让更多人融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让更多的人品尝到那一口自己最爱的、家乡最纯正的稻香。
网红荷田的农旅融合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盛夏时节,沿着白石天河一路前行,在庐江县石头镇,便会邂逅来自万亩荷塘的清新荷香。
你也会遇到很多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拿着手机“按图索骥”,前来打卡穿行在荷塘中的“网红小火车”。
2020年,汪芝梅在庐江县成立安徽荷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村民种植籽莲、莲藕5000多亩,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模式。
“围绕万亩莲藕种植基地,已形成‘互联网+生产基地+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汪芝梅介绍,目前,主要产品有莲子、藕粉、荷叶茶、莲子心茶、藕片脆等,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
这里的荷花也并不“简单”。在莲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莲藕害虫生态防控技术上,技术依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科研院所,采取应用机械翻耕与采收、有机肥替代、减肥增效和绿色防控、农业尾水循环利用等技术,探索应用藕鱼共育模式。
与此同时,万亩荷塘的美景,也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荷花亭亭玉立,荷叶高低错落,游客或漫步滨水栈道,或穿行荷塘深处……8月中旬,这一荷塘基地成了周边地区的热门打卡点。
以荷莲农业为基底,一些新鲜有趣而富有诗意的体验路径也被开发出来。路径跨水、穿田、入塘,围绕荷莲为主题,以往只能远观的荷塘,现在游客可以漫步观景,可以在莲艺术雕塑前打卡,可以逛一逛荷塘市集,可以坐着粉色小火车来一场荷塘中的梦幻穿越……
把万亩荷塘与当地的丁汝昌纪念馆等景点相结合,文旅资源串联成线,在为游客带来深度游玩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更加紧密的农旅融合。
一条河流奔腾不息,带来了生命的润泽,赋予了土地的生机;一地作物茁壮成长,承载着农业的希望,绘就绚丽的画卷;一个小院携手同行,造就了校企联动的佳话,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一群人的坚持与创新,让不变的田野,源源不断地长出新的故事。
记者手记
土地不会辜负
每一滴汗水
在白石天河采访的当天,户外温度达到了36℃。在这个人人都往空调房躲的时刻,科技小院里,学生们正顶着高温进行采样工作。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选择站在骄阳下的土地上,是一腔热血,也是一份相信。他们身上的这份热情好似这夏日的艳阳,让衣衫被汗水浸湿,让作物能茁壮成长。
采访的过程中,白石天河两岸的农田里,时不时就会有白鹭飞过,与辛勤劳作的新农人们,一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山水画卷。新农人们在田野间耕耘,白鹭在田野间遨游。这一瞬间,新农人们如同白鹭一般拥有隐形的翅膀,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展翅欲飞。
好在,土地从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
策划:崔学章 吴林红
统筹:汪雷 叶琳玲 周文丽 李福凯
文字:本报记者 夏伟 刘畅
摄影:本报记者 王浩 罗浩宇 实习生 董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