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淮安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破解难题的“力度”提升民生发展的“温度”,勾勒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轨迹,让老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让“百姓富”成为淮安民生答卷上最温暖的字眼。
“钱袋子”鼓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年来,我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9年,我市提前一年完成省定“十三五”脱贫任务,42.2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3个重点县区摘帽。城镇居民收入在2020年突破4万元级大关,农村居民收入在2021年突破2万元级大关。2023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498元,是2014年(25798元)的1.8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87元,是2014年(12010元)的2.1倍。2023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达85479户,是2014年(57125户)的1.5倍。2023年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0.2%,达到国际规定的富裕标准。
随着“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高品质生活成为新的追求。消费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个性化体验升级,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现,有力推动家电、汽车等领域消费增长,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广大城乡居民“说买就买”的底气源自持续增长的收入,是“百姓富”最直观的体现。
获得感更强,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始终坚持“三问”于民,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充分尊重群众对小区改造的意愿,结合实际精准施策,解决不同小区群众关切的核心问题,持续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2014年到2024年,我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000余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年来,我市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坚持民生为大,作出了各种有益探索。翻看2024年淮安市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新增15个市级普惠托育机构、800个以上普惠托位,改造174个老旧小区,优化提升1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助困难群众就业1500人,新增2000个公共停车泊位、500个共享停车泊位……55个项目,涵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安全宜居等领域,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社会保障更好,幸福指数持续走高
十年来,我市始终用心用情关爱困难群众,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不断织牢兜底保障网。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14年的330元(农村)、450元(城市)统一提高至2023年的675元。
社会保险待遇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这十年,我市不断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医保基金监管机制更加健全。2024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至478.4万人,参保覆盖率提高至98.5%以上;2020年起,我市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扩大门诊特殊病种范围,落实糖尿病、高血压用药保障政策,将医疗救助政府托底项目纳入民生实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国谈药“双通道”落地生效,推广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江苏医惠保”。
此外,我市着力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镇(街道)医保公共服务站103个、村(社区)医保公共服务点1586个,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全市镇、村两级基层医保经办服务站点100%全覆盖”目标……医保制度持续完善、医保改革全面深化、医保品牌不断擦亮,群众在医疗保障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