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通州区金新街道多举措解决802条沟塘管护难题

今年以来,通州区金新街道创新思路,探索“生态治水+水生态价值”新路径,对等级河道以外的河沟、池塘进行编号、实施疏浚和增殖放流,通过“以河养河”的绿色发展模式,多举措解决辖区内802条沟塘的管护难题,让乡村河道、沟塘重焕生机。

“以河养河” 让河道“活”起来

今年3月,金新街道朝东圩村对原先河道不畅、杂草丛生的12条沟塘完成疏浚后,在全村100多个沟塘、河道投放了300多公斤鱼苗。同时,签订“以河养河”合同,把村民、养殖户纳入“民间河长”队伍进行考核管理。朝东圩村党总支书记王俊杰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让村民参与进来,既可以减少河道治理成本,又能实现水环境整治的常态长效。”

据了解,今年金新街道共采购鲢鱼、鳊鱼、草鱼等食草性鱼苗约3.8万尾,投放至各村河道、沟塘,将河道保洁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以生物修复方式显著提升镇村河道水环境和人居环境。截至目前,街道内的“以河养河”模式成效显著,不仅促进了水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了河道清理效率,还让乡村河道资源成为村集体和百姓增收的“活水”。村民们纷纷称赞沟塘变干净了。

疏浚清淤 让河网“通”起来

过去,单一化的河道治理措施常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为改变这一状况,金新街道创新推出“河道疏浚+投放鱼苗”的方案。

在界北村,记者看到一条堵塞多年的河道疏浚后河道拓宽了,河面的水花生等水草不见了,河水清清、岸绿花红,风景宜人。“以前这里脏乱差,尤其到夏天,臭气熏天。经过治理,现在成了村民们常来散步的景点了。”界北村党总支书记张杰说。

今年年初,金新街道水利站深入调研,将河道不畅、清理困难且易回潮、满是浮萍和水生植物的沟河列为重点疏浚对象。抓住冬闲春早的黄金时机,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治理工作。今年以来,完成疏浚河道37条段,共计7.923公里,清淤土方总量达4.5万立方米,有效疏通了河网“毛细血管”,为改善农村水环境筑牢了根基,也为后续鱼苗投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办理“身份证”,让沟塘可“定位”

在金新街道,每个沟塘边都竖立着一个公示牌。这些公示牌都进行了统一编号,就像是沟塘的“身份证”一样。

为解决辖区内沟塘错综复杂、治理易回潮的“难点”与“痛点”,金新街道开展沟塘摸排登记工作,精准记录沟塘的位置、水位、长度、面积,建立数据库、统一编号,并对实行“以河养河”的沟塘竖立公示牌,实现沟塘精确管理。“以前找问题沟塘都要找半天,自从给每个沟塘都编上了‘身份证’,村里的沟塘一出问题,报出编号,马上就能找到对应的位置,可立即组织清理工作。”金新街道水利站站长曹慧敏介绍道。

目前,金新街道区域内30个村居、802条非等级河道及沟塘都有了“身份证”。结合无人机巡河,每月对在编在册的沟塘进行全方位动态巡河。另外,街道巡查员通过对保洁公司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等考核措施,及时发现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金新街道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454次,发现问题721个,其中登记在册的沟塘问题数为258个,均已得到有效处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