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丁义江,男,1946年出生,丁泽民次子,系“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1970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曾任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编委,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日本高野大肠肛门病医院顾问。
创建南京市中医院痔科
父亲丁泽民毕生致力于肛肠医学的发展
【口述内容】
“丁氏痔科”在我们国家传承已久,从清代开始,距今300余年历史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丁氏痔科”医术也是我们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痔科”医术的传承人。
我老家在扬州市江都区嘶马镇,现在叫大桥镇。自康熙39年迁移到嘶马镇,我们丁氏一族一直从事这个专科,从未间断。父亲丁泽民从原来的一个乡村医生,从江都到扬州,再到南京,把“丁氏痔科”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治疗50多种肛肠疾病的中医专科,这个确实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丁泽民(左)与父亲丁辅庭(右)
从小我就和我的祖父一起生活,对“丁氏痔科”的发展以及我们家族的一些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我祖父叫丁辅庭,他自己还要种一点地,然后还做肛肠科医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半农半医的医生。肛门直肠疾病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与我们多喝白酒、喜食辛辣、久坐不动等生活习惯有关系。
祖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可以说是方圆几十里非常闻名的一个医生。他的医术、他的服务精神,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记得到了夏天,来家里看病的病人太多了,祖父就在我们家外面搭一个凉棚,接待这些病人。祖父治学非常严谨,常常点一盏煤油灯,在很昏暗的灯光下,每天都坚持学习祖辈传下来的东西,包括治疗痔科的方剂,还有我们中医的一些基础的东西,他都在学习。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一些治疗技术和药物很多,都写在一本本的手抄本上,蝇头小楷抄写,一代人一代人地传下来。这些手抄本有的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实际上那个时候来治疗的病人还不光有患肛肠疾病的患者,也有很多外科疾病的病人来看病。即使这样,我祖父也耐心地接诊,为他们治疗。有的病人很困难,有的病人就带几斤黄豆或吃的东西来作为诊金,我祖父从来不计较诊金多少,对病人总是来者不拒,不管有没有诊金都会给病人进行诊断治疗。
我父亲丁泽民,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他16岁跟随我祖父行医,他们不仅在村里看病,还背着药箱到周围的乡村去治病。我父亲学习刻苦,立志继承发扬中医家业,还到“两淮官医”朱霞林门下深造,学习中医内科知识。1943年,我父亲走出嘶马镇,到扬州开设痔科诊所。1945年,他又来到南京,用一袋米在建邺路的一个小巷子里租了间低矮的平房,开设了丁氏痔科诊所。
1956年,南京市政府集中全市名老中医,成立南京市中医院。他们中,有民国时期“一代宗师”张简斋的三大弟子侯席儒、濮青宇和傅宗翰等人。当时很多中医名家认为,要发扬祖传医学,只靠自己传承还不够,只有到医院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医优势。我父亲觉得自己一个小的诊所,力量总归有限,而我们家传的这么好的东西,只有通过国家医院才能够得到发展和传承,而且能为更多的人服务。所以他毅然放弃私人诊所的优厚收入,将凝聚了家族数百年经验的祖传中医秘方、药物、专科器械全部捐赠给了国家,并一手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痔科。
医院成立之初,条件异常艰苦,痔科只有十余张病床,四五个医务人员,而肛肠病作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人非常多,我父亲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将科室当成自己的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许多专科用药都是自制,临床工作之余,他还要带领大家制作专科用药,有时得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就这样,肛肠科在父亲全身心投入下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丁泽民的南京私立国医传习所毕业证书
【历史现场】
抗战胜利后,丁泽民进了张简斋等人创办的南京国医传习所,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从此,金陵医派在痔科、肛肠科等中医专科方面有了历史性的发展。
1956年,丁氏痔科第八代传承人丁泽民将祖传的中医秘方、药物、医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丁氏一脉传承已久的枯痔疗法为更多的痔科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京市中医院获得丁氏痔科医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丁氏痔科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院以来为省内外培养了数千名肛肠科医师,百余名学生已成为省内外的学科带头人。
创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父亲丁泽民以身作则创新肛肠医学
丁义江(左)与学生谭妍妍在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合影
【口述历史】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父亲丁泽民在继承发扬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力主革新,汲诸家之长,创造性提出了“功能唯先”的现代中医肛肠疾病重要诊疗理念,指出辨证论治为专科诊治的根本,以及提出了“注重症状,强调功能”“局部与整体,内外兼治”的肛肠疾病诊治法则,将其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在继承传统诊治方法基础上,父亲丁泽民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药物、诊疗方法体系。“丁氏痔科”祖传的“枯痔散”中含有砒霜,上世纪50年代,父亲丁泽民经反复研究,研制出“无砒枯痔液”,既保证了疗效,又降低了毒副作用,获得卫生部的嘉奖。他还进一步研制出低浓度、可较大剂量注射的“矾黄消痔液”。
“丁氏痔科”传统验方,经研制改良的有:痔血合剂和清燥合剂、抗炎合剂、利尿合剂、溃结灌肠液;还有清凉膏、消炎膏、生肌散、青黛散、消肿洗剂、止痒洗剂等内服外用专科制剂,用于临床数十年,疗效显著,费用低廉。这些历久弥新的验方制剂,一直到现在都还长盛不衰,也成了南京市中医院的“镇院之宝”。痔疮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不仅加速自我修复,还需要外部药物的配合,加上医护的良好护理。用上一瓶消肿洗剂坐浴,疼痛缓解,伤口的恢复会比较迅速。
针对四期环状混合痔、高位复杂性肛瘘等系列肛肠疑难疾病,父亲丁泽民潜心研究,创新古代结扎、枯痔、挂线疗法。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立了分段齿形结扎疗法、定向分段挂线法、切开挂线缝合旷置术,其中分段齿形结扎疗法已成为全国各医院肛肠科的经典手术方式,大大降低了病人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针对世界性医学难题——克罗恩肛瘘,父亲丁泽民和他的科研团队,创立了“温阳透热,健脾泄浊”法和“气药灌肠法”,研制了溃结灌肠液,获得国家专利并在全国推广。
父亲丁泽民虽然是个老中医,但他从不保守,现代医学很多好的东西他也愿意学习,主动积极地接受。例如激光医学在肛肠科的应用,就是他在我国率先开展的。他在学术上兼收并蓄,积极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量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将中医的小肛肠概念扩至大肛肠领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学科链。由我父亲创立的南京市中医院肛肠中心,近年来不断发展,声名远扬,如今已经拥有7个病区、300多张床位、70多名医生,还成立了多个跨学科学术平台,治疗范围涵盖了下消化道所有疾病,无论是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良性疾病还是恶性疾病,都能对症施治。
丁泽民(左)与助手在进行动物实验
父亲丁泽民一直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他创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并任首任会长,也是终身名誉会长。我们这个行业协会是全国最早的,比西医还早,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父亲觉得,医学的传承不能光靠一个科室、一个医院,要把全国各地的专家医生组织起来,把一些好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交流、传承,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够发展。经过学会这么多年的努力,肛肠学科治疗的病种也在不断扩大,从原来的十几种发展到50多种疾病,现在我们肛肠专科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建设,已经跟国际上完全接轨,还跟国际上的肛肠医学专家进行了交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的肛肠专业学会的一个会长到我们医院来参观。他说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医院,你们这个医院真的是很独特,你们的中医专科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既能把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保护好,又能结合现代的医学技术,这个融合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回国后,在相关国际医学杂志上面,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我们医院的情况。“丁氏痔科”发展成丁氏肛肠科,不仅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与国外交流的时候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誉,说明了祖国传统医学在今天的发扬光大。2014年,我们牵头组织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南京中医院肛肠科的影响力,金陵医派优秀的传统医学在国际上得到了传播,得到了发扬,得到了交流。
2006年11月,丁泽民半身铜像铜像在南京市中医院揭幕
【历史现场】
行医七十多年,丁泽民不仅在南京市中医院内建成了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培训的学员分布在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而且创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为健在的老中医塑像”的第一人。
为纪念丁泽民70年行医功绩,中华中医药学会专门为丁泽民老制作了半身铜像。2006年11月,铜像在南京市中医院揭幕。(丁院长建议这一段放在此处)
始终对患者体贴入微
父亲丁泽民以身带教激励我不断钻研
丁义江(左)与同事丁艳在丁泽民雕像前留影
【口述历史】
父亲丁泽民对中医事业倾尽了一腔热血,甚至86岁的时候还在出门诊。父亲是95岁时过世的,实际上在他91岁时还常到医院去,好像不到医院就难受。他对于名誉物质都看得很淡,总是将病人放在首位。
父亲对病人一贯认真细心,以身作则,以身带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次,中午来了一个病人,从常州农村来的,来找我父亲看病,找到我们家去了。当时我父亲正在睡午觉,家里人的意思就不要喊他了,但是这个病人,说还要赶车回去,时间快来不及了。我父亲听到外面讲话就醒了,赶紧出来给病人看病,还怪我们没早一点喊他。父亲的意思是,我们家离医院比较近,这样子的话可以及时到医院早一点给病人看病,让他能够早一点回去。可以说,父亲对病人的关心真是体贴入微。
父亲曾经看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患了痔病,是巨大的环状混合痔,脱到肛门外面,直径有十几公分,走路很不方便,也不能工作,生活质量当然也很差,非常痛苦。这个病人一开始到院就诊,有的医生就提出做人造肛门手术方案,这个病人死活不愿意,好几次想自杀。父亲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就去找这位患者谈心,安慰他。这个病人很贫穷,带来的医疗费也花的差不多了。父亲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住下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使病人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最后,我父亲采用中医的枯痔疗法和结扎疗法,治好了这个病人。这个病人非常感动,每年中秋节,都准时给我父亲寄一盒月饼,二十年如一日。虽然这一盒月饼价值有限,但是父亲和病人的这种情谊绵绵不断,这种医患情谊在医院传为佳话,这种人文精神不断得以相传。
父亲的优秀品质身教重于言传,对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搞好事业留下了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们弟兄四个,现在都是医学专家,也曾在各个医院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是父亲的医德医风,让我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没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
我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上世纪70年代调入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师承父亲从事中医肛肠治疗工作,也因此成为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
通过50多年临床实践,在继承和发扬丁氏痔科的基础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肛肠疾病。在父亲丁泽民的指导下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结扎”疗法,沿用父亲首创的“分段齿形结扎法治疗环状痔”,将分次手术改为一次手术,较好地解决了术后肛门狭窄等后遗症。不仅如此,在继承结扎疗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方面,在继承丁氏挂线疗法的优点时又注意改进,开展高位肛瘘切除缝合术的临床研究,并采用介入性超声、螺旋CT、MR及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等诊断技术,为肛瘘的正确治疗提供依据。在治疗方法上,还能积极吸收引进现代知识,开展了切开、部分缝合、皮瓣转移、双腔管持续滴注加引流等综合方法,缩短了治疗时间,保护了肛门功能,提高了临床疗效。
丁义江与家人、同事、学生,在江都丁泽民故居前留影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还瞄准前沿,对便秘一类肛肠动力性疾病从诊断技术到治疗手段,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系列研究。提出应将辨病与辨证结合,采用下消化道动力检测、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等系列诊断新技术;并将传统中医结扎、挂线、枯痔等治疗手段用于慢性便秘的外科治疗,同时将现代科研方法及实验技术移植于便秘的研究。先后开展了“直肠前突并发直肠内脱垂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获199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肛肠动力学检查技术研究”,获1999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等奖;“中医挂线疗法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获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应用研究”,获2002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微波结合中药导入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获2003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白术对结肠动力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主持开展的在研课题有:“慢性顽固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的研究”及“针刺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肠神经系统神经递质调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作为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我还积极开展原有中药制剂的改良,如将珠黄散改良为复方珠黄霜并开展了其促进肛门术后伤口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该课题曾获200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荣幸地成为南京市中医院新一代的肛肠科主任。在大家的努力下,肛肠科成为江苏省首批“135”医学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医师培训基地。2006年,南京市中医院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还成为江苏省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其后,上升为国家级重点医学专科。
在南京开设痔漏诊所时的丁泽民
【历史现场】
在南京中医院,丁泽民“神农尝草”的故事相传至今。上世纪60年代,他在研制中药止痛药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在自己身上作小剂量穴位注射试验,谁知突发毒性反应,意识短暂消失。正在大学读书的丁义江闻讯也赶到医院。经过抢救,丁泽民转危为安。醒来时,丁泽民说:“你们看,我还好,关系不大。”这件事给丁义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采集时间】2024年6月18日中午
2024年6月20日上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丁泽民故居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