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合肥模式”成全国典范

一座城市是否韧性,生活是否安全,已成为衡量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尺”。

3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的通报,3个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36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中,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项目喜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关注: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合肥模式”成典范

本次通报显示,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22〕12号),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实地调研、综合评议等程序,决定授予河北省秦皇岛市、湖北省宜昌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授予天津市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片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项目等36个项目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其中,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意味着,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合肥模式”和创新,成为全国人居环境领域典范。

中国人居环境奖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城市、村镇和单位。

绝活:万分之一浓度燃气泄漏可快速定位

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赋能、源头治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搭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走在了全国前列。

比如,针对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燃气安全,结合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合肥不断探索和完善。

在市民身边,合肥建成区燃气管网总里程超过了上万公里。

想在这么长的管线中,及时找到看不见的燃气隐患风险,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为此,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启动实施高风险区域燃气监测预警项目。

“目前,系统能精准识别出实现市县两级高风险线路五千多公里、风险点20万余个,采用空间风险量化模型部署约5万个监测点,城市安全能级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士介绍。

以科技创新为保障“底座”,依托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描绘城市安全运行画像。运用智能化预警模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推送风险类型、等级、发展趋势和具体位置等预警信息,将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通过模型算法,万分之一浓度的微小燃气泄漏即可快速定位泄漏管线、0.3 升/分钟的微量水管泄漏即可溯源到泄漏点±1米,改变了传统排查式开挖无序低效现象。”相关人士表示。

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应急处置到位。

合肥着力建立起监测发现、分析预警、联动处置、反馈总结的应急防控闭环机制,快速响应、协同联动,确保处置及时到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合肥快速高效处置了多起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隐患,多部门联合处置的风险时间,从过去的24小时以上缩短到如今1小时以内。每当监测到一处地下空间燃气浓度指标超标,视情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迅速调配应急队伍现场抢修,实现防患于“未燃”。

推进:计划新增一批城市高风险监测点

在合肥,城市“生命线”,正成为发展“安全带”。

坚持政府主导,让研发舍得“投”;坚持科技创新,让技术攻得“下”;坚持系统集成,让体系建得“全”……

近年来,全市陆续建立“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等多领域监测系统,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安全管理集成到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套指挥体系中,有力发挥了生命线系统“前沿哨兵”作用,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今年,合肥将继续在工程建设上作好示范,结合一、二期工程经验,全面实施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推动向消防、电梯等更多领域拓展覆盖,实现风险隐患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为了完善全市范围监测预警能力覆盖范围,建设部门计划新增一批城市高风险监测点,全天候24小时监测“城市心跳”,织密风险防控网,持续提升合肥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