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新”求“质”绣和美,筑起乡村振兴路
——无锡绘就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无锡市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打好新农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无锡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五增行动”,以大力发展产业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提升和农民共同富裕,成效显著。2021年至2023年,无锡市级安排项目资金1.2亿元、市(县)区及乡镇安排帮扶资金约1.9亿元,对全市100个相对薄弱村开展的经济发展类项目进行人才赋能、精准帮扶,3年来共扶持项目112个,总投资约5.9亿元,项目覆盖率100%,直接带动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受益,乡村产业向“新质”提速前行。
雨洗青山,春芽萌动,茶园农田翠绿整齐。如今,行走在无锡乡村,一幅景美人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眼前铺展。重拾乡味乡愁,集合乡村物产,融汇文化底蕴,以文兴业促乡村发展,锁住兼容并蓄的江南文化,无锡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故事。
乡居变景区,优质生态助力农文旅融合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无锡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上稳步前进。日前,记者走访无锡多个乡村,采访乡村农文旅火爆的“密码”,感受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农民生活的新变化。
来到细雨中的乾元村,俨然在天然氧吧里呼吸,在云雾竹海中畅行,路旁涧水潺潺,野趣满满,一栋栋特色民宿、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典雅别致。
近年来,乾元涌现不少网红特色景点,如徒步圈知名的天然景观“一线天”,不仅是景区,民宿也是网红打卡地,“乡遇乾元” “江左凤凰”等现有的6家民宿每到周末一房难求。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乾元村迎来不少游客,其中不乏亲子游,还有诸多南京、上海的游客到此长住度假。
火爆的乡村旅游得益于近年来乾元村的乡村振兴“进阶”探索之路。乾元村位于无锡市宜南山区,因转型发展,该村曾关停煤窑、关闭村办企业,发展一度走下坡路,成为经济相对薄弱村。
2017年,无锡市纪委挂钩乾元村,开展结对帮扶。为摸清摸透乾元村实际情况,该市纪委组织部分纪检监察干部进村入户,访察民情,了解民意,利用一天半时间集中走访农户312户,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数十条,为进一步落实连心富民、加快促进乾元村经济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随后,选派市纪委干部徐斌赴乾元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开展驻地帮扶。徐斌一到村里就请老村长带他进山入户,挨家走访。他与村委一班人及干部群众充分讨论酝酿,认为乾元村更适合走一条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路径。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山洪防汛、保护水土流失的水利项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乾元村全力打响环境整治攻坚战。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山泉水流经的溪涧是山村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乾元村按生态优先的理念进行整治,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做到不挖山、不砍树、不破坏溪流河床。
在无锡市纪委的支持下,农业农村局、民政局、住建局、水利局、旅游局等合力帮助下,乾元村以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为契机,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工程,获评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竹海云雾一线天,人间仙境在乾元”的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山间泉水潺潺流过,白云深处林木葱郁。
环境美、交通好、客流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来到乾元、游在乾元。目前,乾元村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9500余万元,旅游业在三产服务业中的GDP贡献率大幅提高。乾元村党总支书记宗汉平说,正是由于市纪委驻村干部带领村民深度挖潜生态资源,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才有了这两年客流的爆发式增长。村中新建的大型生态停车场,最多可同时容纳600辆车。“从去年开始,来村里的人一下变多了。想不到家门口也能有这么多人。”村民徐红芳说,不久前,在她家门前,乡村土特产毛笋四五天时间就卖出1200多元。
2020年底,乾元村正式甩掉了“经济薄弱村”帽子。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帮扶,乾元村围绕“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文化”,进一步规划了“茶、竹、药、果”四大特色产业,采取保护性开发生态资源,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荒山变茶园,产业富民激发内生活力
“雨水好,白茶长势也很好!”这一天,在茶园里查看茶芽的单富康,喜出望外。单富康已经种了近30年的茶,他创建的桥三茶业专业合作社现有茶园5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种茶大户。他告诉记者,自从第一书记到来后,帮助他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全部更新已使用30多年的生产设备,最初400多平方米的厂房,也在去年升级为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
在完成乾元村的帮扶后,根据无锡市委统一部署,无锡市纪委监委又确定了新的帮扶对象——太华镇桥涯村。2021年5月起,该市纪委监委将帮扶桥涯村纳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邀请规划设计院专家多次到村实地调研,帮助桥涯村科学制定发展蓝图;选派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在惠民项目、信息技术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对口指导,带领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实现乡村振兴。
单富康所在的桥涯村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油漆厂的聚集区,后因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影响,在村级发展中逐步下滑落后,被列入无锡市新一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
如何找到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无锡市纪委监委选派的驻村帮扶干部,韩晶刚到桥涯村,就第一时间同村书记挨家挨户走访企业实地调研,摸排出桥涯村现有工业用地408亩,但其中部分用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明显。经过和村委一班人多次研究,考虑等到时机成熟,分批腾退低效工业用地并进行复耕。
没有产出的工业用地,是未被注意的生态资源。自2021年开展“五增行动”起,桥涯村的荒山荒地经过流转和逐步绿化,如今已是成片的绿林和农田,山头、山腰、山谷,处处萌动绿意。村年集体总收入达1098.80万元,较帮扶之初增长238.70%;村级人均可支配收入2494.32元,较帮扶之初增长241.81%。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不变的真理在桥涯村也得到实践。桥涯山多地少,且各自然村之间的林道不能互通,毛竹和板栗是山区村民的资产,但毛竹利用率低、人工砍运成本高。韩晶和村委一班人多次实地踏勘,最终选择6条能够打通村与村之间山林壁垒,惠及村民家竹林最多的林道进行硬化。如今,山村之间一条条“彩虹路”帮助村民更好地念起“致富经”。
“这几年,荒山变茶园,泥路变硬路,上山采茶又快又方便,我们用起了翻地机,干活走路都方便了。”单富康说,近年茶园更新了黄金芽、白茶等多个品种,茶产量提升近30%,所产华竹牌茶叶每亩年收益也从以前的5000多元增长到10000多元。合作社现有109名村民,去年每人都收到了分红。“大家都信任这个模式,放心把土地交给我种。一年下来,大家收到分成都特别开心。”
“飞地”变良田,土地流转蝶变富硒品牌
太华镇土壤富硒,丰富集中。乾元村通过生产天然富硒弱碱性饮用山泉水,打造特色富硒产品。桥涯村盘活土地资源,将硒资源转化为产业,铺展“硒”望之路。
“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稀缺,是桥涯村的开局难题。村里有377亩耕地集中在距村委会6公里开外的安徽省广德市境内,位于全国首批4A级景区——太极洞入口,属于广德境内的“飞地”。韩晶刚到桥涯村时,这片“飞地”部分处于荒废,部分被临省村民占用。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原来这块“飞地”是经过中国地质学会权威认证的天然富硒土地。
深耕第一产业,增加村级收入。2021年,桥涯村以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名义,厘清耕地权属关系,将这片“飞地”进行统一流转,又紧锣密鼓进行修路、筑渠、挖蓄水池……改造成良田后,再以每亩每年固定的价格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种植大户,“返聘”村民种植增收,努力打造天然富硒大米和百合品牌。
韩晶回忆,当他和村书记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报这项决议时,现场村民代表全都鼓掌支持。一位大爷非常激动地说:“我真的不用种地就能得到固定的土地年租金?”在共同努力下,飞地变为良田,良田蜕变成如今的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大了村第一产业。村民在获得固定土地出让金的同时,还可以被专业户返聘,协助种植、采茶以及加工生产等工作获得劳务报酬。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23年1月,韩晶离开后,无锡市纪委监委又选派年轻干部顾嘉超来到桥涯村开展驻村帮扶。刚到桥涯村,顾嘉超就发现土壤富硒并不等同于农作物富硒,种植出的农产品达不到国家富硒认证标准。为此,顾嘉超一次次向专家咨询,最终请来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专家前往“诊断”、指导种植。在专家指导下,很快就找到了“病因”,并打造了江苏省首个“国硒中心太华桥涯富硒稻米示范基地”,提升了水稻、百合等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牌竞争力。2023年,桥涯村富硒大米被评为“江苏好大米”金奖。仅此,村集体收入一年至少增加30万元。
桥涯村专门成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利用地处三省交界的优势,精选桥涯村及邻省34种特色农副产品对外销售,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富有山村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国硒中心的支持下,我们深耕富硒产业,去年11月,富硒水稻长成后售价已达到7.5元一斤,较市场普通大米价格翻一番。”顾嘉超告诉记者。
天然富硒土地流转种植地方特产,消除了地理屏障,更消除了村民心里的屏障,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包装多样,外加富硒健康元素加持,特色农副产品被大型企业包销抢购,快速实现集体经济创收;村民在获得土地出让金的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还能被返聘,协助产品生产和包装等工作,获得劳务报酬,从而实现村民收入增加,不断提升致富能力。
包袱变财富,资产盘活绘就发展新画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乡村的公共设施和资产,如乡村小学、办公室等,在一段时间内,一部分资产处于沉睡的状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如何盘活利用这些“沉睡资产”,让其成为村集体与村民的“增收活水”,成为无锡市纪委监委驻村干部重点关注的问题。
“过去,这里是村里的一栋危楼,闲置了20多年,不仅不能给村里增收,有时还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巡查和维护,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在太极洞景区不远处,一栋新建的两层办公楼引起记者注意。据桥涯村党总支书记蒋钟磊介绍,这里曾经是一栋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饭店,由于年久失修,也无法再对外出租,慢慢成为村里发展的“包袱”。
作为桥涯村有限的固定资产,如何能有效更新盘活,意义重大。在顾嘉超的推动下,桥涯村积极向上争资金、争政策,很快就启动该楼房原地重建,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一栋全新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就正式落成。近期,桥涯村与一环保公司签订5年租赁协议,每年可带来村级稳定收入20万元。
“近年来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大了,但是回报不明显。”“就算有游客来,也没有可以留住他们的地方。”在与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交流中,大家各自阐述着对桥涯村乡村振兴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给了顾嘉超很多工作启示。
在桥涯村村委会对面,是已经闲置数年的村属小学教学楼,曾经堆满杂物、野草丛生。为了盘活这一闲置资产,真正将游客“引过来”“留下来”,顾嘉超又带着村里干部,积极对上争取专项资金,推动对教学楼整体装潢翻修,并对操场重新绿化装饰,建成了“桥涯·溪谷”景观民宿。
“桥涯村环境优美且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把‘桥涯·溪谷’打造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康养为一体的网红民宿。”江苏福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日前,桥涯村与该酒店签订5年租赁协议,将带来稳定客流,每年又可增加村级稳定收入20万元。
通过把握资源特性,发挥禀赋优势,在无锡市纪委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桥涯村“沉睡”的资产相继被“唤醒”,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发展民宿经济等产业,桥涯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有力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人勤春来早,只要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共富的蓝图终将成为现实。桥涯村、乾元村的乡村共富之路,虽然时间上有先后,但最终都孕育出农业农村全新的发展动能。下一步,无锡市计划开展“百村提优、百村帮促”行动(简称“双百行动”),组织“百个单位帮百村”“百名第一书记带百村”和“百名专业人才助百村”,推动专业人才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合力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带动发展。记者获悉,无锡市纪委监委又将派出新一批挂职干部,重点帮促太华镇太平村,既“驻身”又“驻心”,锻炼年轻干部把脉乡村发展,沉下去、抓落实、见成效。
无锡市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方向,凝聚共富力量,进一步深化结对挂钩制度,探索结对挂钩考核机制,激励结对部门与结对村加强联系,将部门行业资源优势集中到发展村级增收载体上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多种方式给予相对薄弱村帮扶,助推薄弱村脱困转化,不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