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篮球赛照常进行,大家老地方、老时间不见不散。”昨晚(3月20日)6点不到,刚下班的健身达人郑爽在微信“球友”群里发送了一条群消息,提醒小伙伴们准点前往鹿城区南郊街道网潮儿南郊体育公园参赛。7点半左右,10名球员全部抵达赛场,于是,每周三风雨无阻的“3V3”篮球赛又激情开场了……
自去年7月启用以来,这座由桥下空间、公园绿地等零散边角地“拼凑”而成体育公园,已陆续建成八人制足球场、五人制足球场、标准篮球场、3V3篮球场、新型飞盘基地等功能区,成为了附近不少居民和上班族夜间锻炼、组织团建的首选。
挖掘利用闲置地块,翻新改建成户外体育场,这是温州不少地方落实“强城行动”关于高质量形成“15分钟生活圈”等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
以南郊街道为例,该街道地处城郊接合部,是鹿城区工业重点街镇,因铁路、轨道交通等原因,造成闲置地块零散分布难以利用,容易成为环境乱点盲点,同时辖区企业员工和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较为单一。如何因地制宜用好“金角银边”又办好民生实事?南郊街道的办法是:盘活并改造提升边角地20余处,建成十里亭社区多功能体育场、三板桥社区篮球场等一批街头运动场,有效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场地有了,如何“用好”也要在实践中探索出解决之道。据介绍,除网潮儿南郊体育公园引入社会资本运营,需收取费用外,该街道其余两个体育场均由社区负责日常管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实现了健身自由,每天吃完晚饭,就到家门口的体育场踢踢球,跑跑步,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坚持足球运动30年的市民郑鸣说。
变“金角银边”为运动空间,这一做法在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同时,也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带来了新思路。三板桥社区书记戴和胜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我们的篮球场前身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部分居民圈地种菜、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现象频发。自从改建成篮球场,环境变美了,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不断丰富,我们的社群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在温州,见缝插针式的健身场所正悄然“开”到市民身边。乘着“亚运协办城市”的东风,鹿城区引导各街镇详细排查闲置空间,谋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七都体育公园、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澄沙桥体育休闲公园等近10处健身场所;龙湾区以口袋公园建设为载体,在街头巷尾、塘河沿岸、桥下空间等区域改造了一批运动场地;瓯海区新桥街道将一处低利用率草坪打造成全市首个滑板公园,该项目已入选“国家首批儿童友好示范项目”。
记者昨从市体育局获悉,今年我市还将持续挖掘“金角银边”地块,计划建成百姓健身房60家、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4个、五人制足球场(含笼式)9块、村级全民健身广场6个、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8个和“国球”进社区(公园)56个。
记者手记
方寸之间见“人民城市”温度
从就近就医、就近入学,到就近阅读、就近健身,一个“近”字,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于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构建高品质“生活圈”的迫切需求。“金角银边”里长出的一个个体育场馆,让“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让群众在方寸之间“触”到了一座“人民城市”的温度。
有温度,还要保持温度。随着一处处闲置地块被盘活,居民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不断增加,一些现实问题也亟待关注。比如前期投入大,后续效益差,导致部分半公益性质的体育场难以长期运行;因缺少政策支持使部分项目推进缓慢等。这些都需要上级部门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和政策倾斜等方式进一步解决。(记者 吴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