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每年平均新增绿地面积约276公顷,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4.62%……这是无锡近年来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上书写的高分“答卷”。今年,将迎来住建部对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现场考评,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全力创建”的奋斗目标。如何让锡城百姓从不断攀升的数字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果?“坚持量质并举,建设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高品质园林绿化和景观风貌。”采访中,业内人士如是说。
增色添藤,让自然风景成为城市生活场景
具有“太湖山水特色风貌”的生态园林城市是无锡独有的绿色名片。前不久贯通的近20公里伯渎河滨水步道清新雅致,行走其中,两旁绿植错落有致,于枝叶间可感受冬日江南的一米阳光。
“相较于‘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为严格,其中要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想方设法让城市与自然有机连接。”市市政和园林局城市绿化管理处处长胡兆忠表示,用近自然、群落式、低维护、可持续的方式拓展城市绿地的维度和功能,促进生态空间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的好方法。
桑蓓斯凤仙草、粉花比格海棠、糖果万寿菊、矮生柳叶马鞭草……惠山区政和大道沿线,千姿百态的宿根花卉将整条道路装扮一新,与周边环境、节点景观融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吴韵路沿线惠山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的围墙,爬满了铁线莲等高颜值藤本植物,形成疏密相间、清朗通透的道路绿化长廊,扮靓城市街景。
“因地制宜、科学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增色添藤’专项任务,营造城市近自然景观。”胡兆忠说,今年我市将充分利用自衍、宿根花卉结合闲置地复绿、生态空间修复、道路绿地提升改造等工程,打造城市林下空间、滨水空间、公园绿地、郊野绿地等城市自然生态特色景观,让绿色向城市建筑、街巷、滨水等多维空间延伸,浸润城市的边边角角,让自然风景成为城市生活场景。
量质并举,共享空间从“绿起来”到“活起来”
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累累、冬有暗香浮动……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让锡城市民有了亲近自然、健身游憩的好去处。家住清扬康臣的张老伯说:“我家就在南长街游园附近,每天老年人在这里散散步、聊聊天,带着孩子活动活动,幸福感满满。”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围绕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建设,新改建各类游园、口袋公园多达300余个。
然而,市民们也普遍反映,口袋公园的后期维护、运营管理还存在不少改进空间,相关公共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今年,市政园林部门将组织一次“回头看”,对逐渐遍布大街小巷的口袋公园探索社会化管理新模式,比如聘请周边居民担任“市民园长”,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等,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游园环境。
从“造地建绿”到“见缝插绿”。去年,无锡市区新增城市绿地306.55公顷,改造提升绿地148公顷,老城区的绿道密度和长度全面提升,梁溪河畔、太湖广场、运河公园等一批具有无锡特色的绿色开放共享空间得到市民点赞。
“‘绿起来’‘美起来’,还要‘活起来’。”业内人士提出,无论是身边的口袋公园,还是小微绿地、社区绿道、滨水及桥下开放空间,都要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结合城市更新,围绕全龄友好、儿童友好、无障碍等要求,加快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后续管理,推动园林绿化成果从共享到乐享的转变。
内外兼修,努力实现“把家安进花园里”
居住区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细胞工程”,其绿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既是创建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必须管好的“要紧事”。
市政协委员席惠明在今年市两会的提案中就加强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提出建议。他表示,在小区周边以种植高大乔木和绿篱为主,可使小区与周围交通要道隔离,宅间绿地要因地制宜、见缝插绿,采用花园型、棚架型、庭院型等方式形成丰富多彩的绿地空间,还可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特色鲜明的公共景观绿地,从而更好发挥居住区绿化生态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群众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的实际需求。据了解,我市市政园林部门一方面将按照《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持续推进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建设和评价,对标我省地方标准的同时不断提升居住区绿化品质;另一方面,将根据居住区绿化物业管理和权属特点,积极开展居住区绿化管理调研,研究制定居住区绿化调整指导意见,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切的居住区绿化问题,为小区物业戴上“紧箍”,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居住区绿化调整管理,让百姓真正实现“推窗可见绿,出门可见园”,共享宜居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