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素有“五口通江”的说法,指的是镇江段古运河通过丹徒口、甘露口、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口这五个口门与长江相通,水运交通极为便利。在这五个通江口门里,最为重要的是大京口,其具体位置在今天的中华路一带。
大京口何以成为镇江当时最重要的入江口?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徐苏向记者解释,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澣在瓜洲开凿伊娄河。从此以后,京口入江处就成了北上最近的水路通道,瓜洲和京口之间的水运距离大大地缩短,安全系数也随之提高了,“因此,从唐朝初年到晚清时期,大京口一直是运河漕运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南来北往船只的通航任务”。
距离大京口西边不远,便是闻名遐迩的西津渡。大京口作为江南运河入江口,南来北往的船只由此经过;西津渡则是著名的码头,行人乘船过江,须由西津渡登舟。唐代大诗人张祜曾在此留下名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多年以来,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原办公室主任兼文史办主任张峥嵘一直潜心研究西津渡历史文化,编撰有《西津漫笔》《西津论丛》等多部专著。据张峥嵘介绍,西津渡始建于三国,六朝时叫做蒜山渡。到唐代时,北固山下新建了一座甘露渡,蒜山渡在其西面,人们为了区分,便把蒜山渡称作西津渡。清代画家周镐的《京江二十四景》中有一幅《西津晓渡》,以水墨丹青定格了西津渡口的繁忙景象:江面舟楫往来如梭,岸边游人行色匆匆。西津渡与大京口一西一东,前者迎送旅客,后者吞吐商船,共同编织出镇江江河交汇的航运盛景。
然而,自然之力总在不经意间改变历史的轨迹,繁华一时的大京口最终淤废。张峥嵘指出,大京口的淤废与清代长江主泓道的北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长江主泓道发生的改变,与唐朝初年截然相反,出现了南岸渐涨、北岸渐坍的情况。由于南岸一线为坚硬的岩石,而北岸为沙土,在水流作用下,江北的瓜洲古镇坍没进了长江,而江南镇江的江滩不断淤涨,给正常的行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张峥嵘告诉记者,清道光以后,淤积的江滩面积越来越大,原先位于江心的金山逐渐与陆地相连,“骑驴上金山”成为当时一景。到清末民初时,大京口已沦为无法通航的废河道,最终在1931年被填埋为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华路。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曾经舟船云集的大京口如今早已褪去喧嚣,被誉为“江南运河第一闸”的老京口闸仅剩下中华路附近残留的一方遗址;西津渡也不再是南北水上交通枢纽,不复当年南来北往旅客集散的盛况。如今,我们漫步于西津渡的青石板街,只能从小码头街的路牌、待渡亭边的张祜塑像中遥想当年西津渡与大京口共同奏响的“江河交汇”交响乐。(记者 孙力 实习生 郭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