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江苏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注重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发展路径的创新性和发展效能的优质性,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为铸造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

  以绿色发展成效催发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江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因地制宜走出了特色突出、智慧多元、成效显著的绿色转型道路,以绿色发展成效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上展现出江苏担当、江苏作为,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以苏州为例,依靠本地资源禀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以低碳化、先进性为目标,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纳米技术等未来产业,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探路、引领和示范作用。

  南京则利用产学研融合发展优势助力传统重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动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先进的脱硫技术和智慧化的精细管控手段取得减污又降碳的双重成效。可以说,南京依靠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统一。

  竞逐新质生产力,常州聚焦科技创新、注重集群发展、构建闭环产业链,凭借着自身在新能源领域十多年的布局与深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功晋级“新能源之都”,实现发展破局和经济腾飞。新能源汽车的巨大产销量还带动了城市的绿色低碳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无锡通过抢抓“无废城市”建设重大机遇,依靠资源化利用实现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靠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危废“源头可溯、风险可控”,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在节能降耗增效减排的同时彰显了绿色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盐城市以保护生态家底优先,大力发展风光电等绿色能源产业,聚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市域范例。

  江海通达的南通近年来在加快长江岸线复绿、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样板,以生态文旅激活绿色生产力,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立足国家站位和江苏定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硬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美丽江苏建设先行

  建设美丽江苏先行区的生动实践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强劲动力和显著效果。当前,在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江苏应当积极落实中央的重要部署,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绿色发展重大需求,整合省内各类科创力量与资源,打造科创协同联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和应用技术的转化推广,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畅通共联。进一步深化江苏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绿色技术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绿色人才体系和数字治理体系四大体系相互促进的绿色科创集合体,有力服务美丽江苏建设。

  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江苏应充分用好自身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集群化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同步增加江苏经济的“含金量”和“含绿量”,为建设美丽江苏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用好政策工具,扩大绿色投资。进一步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金融、监管和保障政策工具,激发市场更大活力。扩大绿色投资、稳定市场预期,强化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回升和生产力跃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激励体系和产品服务创新体系,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构建绿色金融专业化工作机制,全面升级江苏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健全能源市场的监管和保障体系,建立环保激励与约束并举的长效机制。

  构建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全民行动体系。全体江苏人民是美丽江苏建设的最终获益者,也是实践的推动者。美丽江苏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美丽江苏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宣传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形成绿色消费模式,以机构和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推动企业的绿色生产。规范绿色低碳消费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平衡,促进消费升级、释放绿色低碳消费潜力,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的新风尚。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