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海华
六年前,腾讯宣布首期出资10亿元设立“科学探索奖”,每年遴选不超过50名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300万元奖金。然而两个月后,一共只收到12份申报材料。
六年后,10月19日,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首次在上海举行。49名获奖人从1000多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超过600位各国院士及2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了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
六年来,科学探索奖经历了怎样的探索?第一个五年资助周期刚结束,有何重要的科学产出?对青年科研人员产生了怎样的激励作用?记者作了一番探寻。
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颇有分量——杨振宁、饶毅、陈十一、程泰宁、高文、何华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伟、施一公、邬贺铨、谢克昌、谢晓亮、张益唐14位科学家以及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科学探索奖评审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科学家说了算。
科学探索奖的奖励对象不超过45岁,今年起女性申报人年龄放宽到48岁。“科学探索奖特别为比较年轻的学者而设,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想法。”杨振宁在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曾作此评价。
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不唯论文、“帽子”、奖项、学历、职称,只看重探索未知的潜力和勇气。2024年获奖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庆对此深有体会:“这是我参加过的最特别的奖项答辩,讲过往成绩不能超过5分钟,讲未来做什么要25分钟,而通常奖项答辩重在讲已经取得的成绩,未来工作往往都是几句话带过。”
六年来,本着“宁缺毋滥”原则,科学探索奖资助了297位青年科学家。为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公正,终审评委匿名投票,避免一位评委决定谁能获奖的情况。同时实行“断开式评审”,避免同一批评委“一评到底”。
虽然科学探索奖没有任何硬性要求,但六年来一颗颗播撒的“种子”,正陆续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截至去年6月,7位获奖人的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多项获奖人的成果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探索未有穷期。今年最年轻的获奖人、“90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冯建东,瞄准的单分子蛋白测序方向被称为“世界性难题”。2024年获奖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闫建斌,将在“抗癌明星药物”紫杉醇的高效生物制造方向进行探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为基础科研照亮“一束光”,科学探索奖正力求成为国家资助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为科学“种子”的生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