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科技创新引领 “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

新的一年,合肥将如何发力“新质生产力”?在科技攻“尖”、产业攀高方面,又有哪些新动作……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表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合肥市政协委员 于振中

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生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创新驱动是关键。合肥市政协委员、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一直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在合肥的落地情况。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汇点,更多担负的是“从1到N”的产业技术研发任务。“伴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在合肥加速落地,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支生力军。”于振中说。

于振中建议,政府层面可按产业链扶持若干科创平台,设立或引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建立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助力体系;同时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优化知识产权评估和奖励机制,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的自主权和运行效率。

于振中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还有不少挖掘空间。比如,政府在引入资本扶持的同时,给科研团队配备专业的孵化机构,让科学家专心做科研、企业家专心做市场,形成“公式化”的运营和转化机制;鼓励高校“牵手”成熟的科技企业,以减少基金管理、市场推广、成果量产等方面的成本,让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合肥市政协委员 吴鑫坤

利用多维度融合大模型技术 打造全行业应用生态

合肥市政协委员、安徽数据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鑫坤认为,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涌现,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

“去年仅我了解的合肥与大模型相关的产业活动就有30余场,从应用、场景和合作等方面,都能感受到合肥大模型发展得如火如荼。”吴鑫坤说。

2023年,吴鑫坤所在的合肥市政协“合聚链”委员工作室,围绕“通用大模型赋能产业发展”这一主题,举办了三场活动。在调研中,吴鑫坤也在思考如何推动通用人工智能赋能合肥产业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围绕这一话题,她也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吴鑫坤认为,可以利用多维度融合大模型技术,打造全行业应用生态,“引导和支持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例如汽车、家电等制造业通过集成大模型可以优化生产线,农业借助大模型可以实现精准种植与管理,服务业利用大模型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吴鑫坤表示,通用人工智能具备的核心能力可以带来人机交互的根本性变革,几乎可以深入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她建议,可以结合地区产业特色,拓展开放应用场景,搭建大模型落地平台,让大模型企业在真实场景中验证技术、迭代产品,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无缝衔接。

“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因此它在数据安全方面面临着很多挑战。”吴鑫坤建议,要健全适应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交易平台,让大模型更安全高效地赋能千行百业。

合肥市政协委员 彭友

挖掘“智力资源”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提升新质生产力,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合肥市政协委员、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友深有感触。

结合自身多年打拼的经历,彭友坦言,企业想要培育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年,合肥靠着科技创新声名远扬,也为我们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创氛围。”

正是因为看中了合肥的科创“氛围感”,十多年前,彭友选择把公司搬到合肥。随着合肥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彭友所在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愈发完善,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整体规模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彭友建议,可以加大挖掘合肥高校的“智力资源”,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政策措施或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积极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活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可以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彭友表示。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 卫晓敏 任海怡 黄紫燕

名词解释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