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要闻

温岭:工伤鉴定提速服务“加温”

台传媒通讯员陈祥胜 林蓉媚

“原先还纠结于工伤处理的繁琐。结果一下子给办好了,太省心了。”不久前,得益于伤残职工兜底帮扶增值化改革提供的高效便捷服务,伤残职工王金强顺利领取到近5万元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今年以来,温岭市聚焦伤残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残疾评定、重新就业”等难题,迭代升级工伤全链条“一件事”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伤残职工兜底帮扶增值化服务新模式,通过构建伤残职工“在院”预约鉴定、“兜底+帮扶”等场景,前移鉴定服务、延伸就业帮扶,贴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相关创新做法入选浙江省2024年首批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

“在院”预约鉴定:服务前移更走心

在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等5家温岭市工伤全链条定点医院,有一支服务专员队伍,提供全程代办陪跑服务。

去年12月,王金强在从事制管工作时不慎被钢带碰伤右手指,在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医院工伤全链条窗口工作人员王耀震了解情况后,整理好鉴定申请必备的各类就诊、伤情病历来到病房,帮助王金强在“浙里办——温岭人社”提起掌上鉴定预约,就近选择其所在的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劳动能力医学技术鉴定。

在服务专员的“指点”下,今年3月,王金强完成了劳动能力鉴定;4天后电子鉴定结论如期而至;不久前,近5万元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陆续到账,大大缓解了他的伤后焦虑。

据统计,温岭每年因工致残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人数多达3800余人,但劳动能力鉴定“政策专业性强、申请资料繁、流程环节烦”,伤残职工深受“办什么、哪里办、何时办、怎么办”等不同流程节点困扰,极易被“黄牛”钻空子代办牟利,合法权益难以及时保障。

聚焦工伤处理这一关键小事,近年来,温岭依托数字化手段,从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材料、推进数据赋能等切口入手,在全省率先打造了“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伤全链条“一件事”闭环应用,并实现了劳动能力鉴定和残疾人证“一次申请、一次鉴定、两证并领”。

在此基础上,温岭今年又在全省首创伤残职工“在院”预约鉴定服务,进一步推动工伤鉴定服务创新迭代、延伸“触角”、提速增效。

“主要是发挥一线医务人员专业特长,在工伤职工住院治疗期间提前介入,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工伤职工‘在院’提起鉴定预约申请,这也是兜底帮扶服务模式的一大亮点。”温岭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陈松介绍,对于职工所在的企业而言,此举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工伤成本。

目前,当地5家全链条定点医院服务专员已助力35名工伤职工完成“在院”预约鉴定。

“兜底+帮扶”:助力精准再就业

从遭遇二次工伤的伤痛懊恼、辞职后的艰难求职,再到现如今顺利再就业,回忆起这段经历,李方振心情复杂。

去年底,在温岭某印务公司上班的李方振不慎被机器卷筒压伤右手指,被鉴定为十级伤残。这已是李方振两年内第二次遭遇工伤了,伤愈后的他决定不再从事机械类工作。

通过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前阵子,李方振实现了再就业。“从原企业辞职后,在鉴定现场向人社部门说明了就业意向,三周后就帮我找到了合意的工作岗位。”李方振直言“没想到”。

为消除伤残职工的“后顾之忧”,温岭市出台“兜底+帮扶”举措,做优“再就业”衍生服务链条。

“在鉴定现场,工作人员会向伤残职工发放‘一表三清单’(就业意向表、政策清单、培训清单、岗位清单),预留培训意向,为他们定制培训计划,提升其再就业岗位技能。”陈松介绍,当地还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滨海新城2个零工市场的平台效应,引荐伤残职工匹配合适岗位就近“短期就业”。同时积极对接有安置残疾职工就业意向的用人单位,根据伤残职工就业意向量身推荐岗位并直接推送至用工需求企业。

截至目前,温岭已开展再就业培训229人(其中残疾人专场培训1场培训18人),征集就业安置企业642家,开发残疾人岗位1398个,助力113名伤残工伤职工精准就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1
收藏
分享